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演员翟天临论文风波背后 一个关键问题需追问

时间:2019-09-23 21:3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演员翟天临论文风波背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追问,它涉及的面更广!

近期,“学术打假”的风刮到了娱乐圈。演员翟天临因为被质疑“为什么博士毕业了,但是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而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真相究竟如何,恐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证实。但若属实,那就引发一个追问:为什么在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娱乐圈,也会有人热衷学术造假?这恐怕与长期以来在人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脱不了干系。

“四唯”现象由来已久,成为人才评价机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去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日前,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有针对性地清理各部门、各单位长期存在的“四唯”做法,期望打破长期以来片面强调量化指标的人才评价,推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改革“四唯”评价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但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缺失、技术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高技术产品自主品牌出口率约为10%,对外技术依存度超50%,相当一部分创新指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譬如,日本的研发投入总量只有我国的40%左右,但其科技进步贡献率却在70%以上。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速度优势,但总体运行效率偏低,产出质量不高。

同时,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下,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崛起的戒备心也普遍增强,我国通过开放获取外部科技创新资源正变得越来越困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受到较大影响。

当前,我国正从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向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科技人才尤为重要,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首要驱动力。然而,我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仍缺乏活力,严重束缚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新时期,我国的科创人才评价工作既需承受内部改革压力,也必须应对外部的严峻挑战,改革“四唯”评价已是迫在眉睫。

清理“四唯”弊端刻不容缓

随着科技创新事业的深入发展,“四唯”现象在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院士评选等活动中开始出现并泛滥,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清除“四唯”弊端刻不容缓。

“四唯”评价直接导致学术活动功利化。首先,由于缺乏对研究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的必要关注,学术活动缺乏创新动力,原创性、开拓性、独特性成果较少;其次,评价导向的片面化和简单化,导致学术研究追求“短平快”,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的基础研究得不到应有重视;第三,错误导向下的“高收益”诱惑,导致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第四,“四唯”导向下,项目申请和成果评价更多关注职称、头衔、帽子等因素,研究质量反而被忽略。同时,出现了各种利益抱团现象;第五,“四唯”导向滋生的畸形需求,使得部分学术期刊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该纯净的学术圈商业化运作泛滥。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揭秘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显示,某公司参与论文造假与买卖,仅2015年就招揽了4680余单生意,客户名单涉及500多所高校的学生,论文买卖的黑色产业链越做越大。

“四唯”评价导致人才培养被忽略。在“四唯”评价导向下,科技人才更加注重研究本身,相对忽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被人为分离开来,致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普遍存在。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实施“ 非升即走”政策,主要考察新引进教师的研究成果,而非人才培养绩效。在这种评价制度下,之前深受学生欢迎的清华大学外文系写作老师方艳华的转岗和“清华第一助教”微积分老师阎浩的离开一度引发社会热议。

“四唯”评价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四唯”导向下,科技资源的配置往往更加注重资历、帽子、头衔等因素,项目申请更多看重论文数量和职称,造成学术研究变味为争夺资源的游戏,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严重。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在所有科研人员中,科研经费最多的5%的人占有了全部科研经费的65%,10%的人占有全部经费的近80%,20%的人占有全部经费的近90%。一些具有强烈学术愿望,并初具科研能力的年轻人在“四唯”导向的资源争夺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树立新型导向势在必行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