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技视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⑥)

时间:2019-08-14 07:5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技视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⑥)

 

  蔡为明与团队成员一起查看香菇新品种栽培试验情况。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食用菌生长必备的菌棒生产出来需要多少时间?

  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的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平均用时不到2秒,一个包装完整的菌棒就会从全自动生产线的出口里“吐”出来。菌棒通过传送带进入无菌接种室完成接种,再送入超过100摄氏度的灭菌炉内,统一灭菌30个小时以上。

  在武义县的另一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整整齐齐码放着数万个这样的菌棒。满棚的菌菇散发出独有的菌香味道,菇农们纷纷感叹:“种了那么多年香菇,从没这么轻松过。”

  

  “在我们这儿,西装革履就能种香菇”

  提起食用菌,很多人都不陌生,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我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更是老百姓餐桌上离不开的美味佳肴。但是,食用菌吃起来方便,种植的过程却大有讲究。尤其是种香菇,放在过去的武义县,可是个出了名的苦营生!

  苦在哪儿?首先这是个体力活。种植香菇离不开菌棒,菌棒的质量往往决定了香菇的产量和质量。这些菌棒大都由木屑等原料装在专用塑料袋中制成,很是需要技术含量。种植户傅杰对此深有感触:“要去木料加工厂把锯木头剩下的木屑买回来,拌入麸皮、白糖。过去拌料和装袋机都是半手工的,把料装进袋子里制成料棒时要靠手工来压实——压得越紧,成菇的质量越好,几千棒压下来,全家人的手都会肿得老高。”

  光有一膀子力气还远远不够,种菇还是个精细活。生产料棒时,不仅要控制原料质量,还要控制好湿度;完成装袋后,必须要过高温杀菌这一关。武义的菇农过去一般采用“煮棒”的土法来灭菌,为了保证料棒灭菌彻底,通常几天几夜不能合眼。当地的种菇大户谢献武就曾因此吃了大亏——因为原料质量把关不严,成批的菌棒报废,当年一下子损失了三四十万元。这样的事故时常发生,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当地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继续做这“吃力不赚钱”的行当,纷纷外出打工。

  武义县食用菌产业的转机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蔡为明研究员带领“食用菌团队科技特派员”入驻武义,摸清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短板。作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蔡为明深知,良种与良法才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根本。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与当地菇农一道,致力于食用菌育种、技术研发与推广,走出了一条“创新业、育新种、推新法”的科技创新之路。

  菌棒的生产是食用菌产业中的关键环节,蔡为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他和团队参与创办了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通过新建专业化的生产线集中生产菌棒,把统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给菇农进行出菇管理,让菇农种菇既轻松又有保障。“第一条生产线建起来以后,菌棒当天就订购一空,我心里当时就有了底,说明路子走对了。”蔡为明回忆。

  目前,专业化菌棒生产线在武义县已经建起了20多条,年产菌棒3800多万棒,技术惠及全县90%以上的菇农,仅武义县一地,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累计节支增收超亿元。种菇也不再是件苦差事了,当地菇农欣喜地说:“在我们这儿,西装革履就能种香菇。”

  “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

  解决了菌棒难题,蔡为明又瞄准武义县的食用菌产业升级需求,开展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产业升级工作。

  武义县的香菇生产原来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蔡为明团队首先针对夏秋两季的香菇生产与当地企业协同开展了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育成优质香菇品种,市场售价比常规品种高出不少。针对南方夏季优质香菇栽培难题,蔡为明团队又研发出以突破夏季高温栽培为核心的生产技术,育成工厂化生产专用优质品种。如今,不少地方夏秋季节也能吃上武义新鲜可口的香菇。靠着新品种,菇农们增收致富也有了门道。

  为提升武义县菌菇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蔡为明还积极开发工厂化设施生产新模式。他带领的团队研发了食用菌双棚三效栽培设施,具有避雨控湿、调光调温和主动通风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食用菌生产易受恶劣天气影响、产量波动大等技术难题。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