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南林大老师蒋华松:没发表一篇论文,评上了教授

时间:2019-08-01 19: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蒋华松教授的生活和蒋华松副教授没有什么差别。

他依然站在讲台上给本科生讲高数,板书把四块黑板填得满满当当,运算原理推上去,解题步骤紧接着出现;左手擦掉例题和讲解,右手开始写拓展的知识点。

课讲得好、逻辑清晰,是他最为学生称道的。

今年三月,蒋华松所在的南京林业大学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三个月的评选结束后,蒋华松成为校内凭借“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

实至名归的感叹和祝贺如约而至,但压力和争议也没有缺席,当原有的职称评审体系被打开新的出口,人们在希望和忧虑中寻求尽可能公正而可持续的路径。

“华松上课有三宝”


“解这一类题目就像盖房子,不就是把砖摞在一起吗?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很容易把墙砌歪了。”200余人的阶梯教室里,54岁的蒋华松站在讲台上。他个子不高,微胖,一副黑色眼镜架在鼻梁上,弯着眼睛笑。

窗外的金陵城迎来了它最热的季节,蝉趴在茂密的洋槐、香樟或是鹅掌楸上,拼了命地叫。暑假开始了,只有做实验、考研的学子留在校园里。时下蒋华松正在讲解的,就是考研高数的知识,PPT上展示着例题,数列从1到N,显得冗长又复杂。

“看别人盖一万次房也没有用,一定要自己动手构造。”蒋华松说。他写字极快,往往语音刚落,板书就写完了;一边将写满字的黑板推到上面,一边又在空白的黑板上列出了例题;四块黑板全都写满后,又迅速擦掉主干之外的信息,填充进新的知识点。

X、Y、N……蒋华松习惯将字母读音向上挑,讲起课声音抑扬顿挫,新的问题不停地抛出,讲台下的年轻学子捏着笔,给出齐整的回应。

三个小时的课程,中途只休息了一次,蒋华松端起墨绿色的保温杯喝了口水。据说,学生们中流传着一句话,华松上课有三宝:案例、板书、喝水少。

会计学专业的小周今年读大二,一年前,蒋华松担任她的高数课老师。早有耳闻这位蒋老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大数学系的高材生,小周在课程开始前满怀期待。

第一堂课的铃声响起,蒋华松背着一个双肩包进了教室,POLO衫,黑裤子,“很朴素的感觉,可以说其貌不扬吧,和想象中的匹配不上。”回忆起来小周忍不住笑,“班里男生开玩笑叫他‘翻版曾志伟’。”


蒋华松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在小周眼里,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高中时,为了应对高考,数学变成了单纯地做题,“只要把题目做对,一切都万事大吉,过分地在意结果。”久而久之,“听着听着就想睡觉”。到了大学,数学专业的人在她眼里“好像非人类,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没想到蒋华松的高数课让她喜欢起这门很枯燥的学科。“蒋老师很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而不只是机械化的做题目,他会引导你思考,去享受数学的魅力所在。那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开辟出新天地的感觉,让人特别有成就感。”她觉得,高中时的数学课就像是老师把烧好的饭菜源源不断送到嘴边,而到了大学,遇到蒋华松,才真的学会自己寻找食材,并且烧出让人满意的菜。

她回忆,蒋华松在课堂上从来不会突击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也很少离开讲台到教室里巡视,“他根本没有必要做这些,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足够吸引学生去听课,而不是去看手机。”

从第三堂课起,自称“学渣”的小周开始在高数课上“抢位置”,早早地到教室抢占第一排。

“和他们在一起很好”


任教近30年,蒋华松经常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

1982年,他考入北大数学系。动荡结束后的中国,正迎来科学的春天,年轻学子就像干瘪的海绵进入大海,渴望而迅猛地吸收新知。

那时候,大学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学生们可以几个月不出校门,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数学之外,蒋华松还看了大量历史、地理书刊。

德国总统在校园里和学生擦肩而过都没什么稀奇的,院士们骑着破自行车就来上班太常见了。老师们好像也“完全不考虑生活”,几乎全部时间都待在校园里,答疑,甚至时不时到学生宿舍里走访。

1986年,蒋华松大学毕业。在当时,全系只有一百多个毕业生,“几乎想去哪工作就能去哪”,他想留在北京,但父母坚持让他回到故乡江苏。

蒋华松拿着南京地图,挑离火车站最近的高校,南京林业大学,就是它了。“当时脑子里想着,我就是过渡一下,过几年就走了。”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