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自然》杂志刊发论文报道惊人发现——青藏高原16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

时间:2019-08-01 18:0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日前,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刊发论文报道了一个惊人发现:科学家检测了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找到的一块人类下颌骨,发现它属于丹尼索瓦人,且至少具有16万年的历史——由此一举大幅刷新了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记录

《自然》杂志日前刊发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早在16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就已迎来人类的足迹。这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早记录。

人类何时征服青藏高原

去年11月30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曾发表过一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藏北羌塘高原海拔4600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3万至4万年前就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而在该论文之前,从全球范围看,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海拔遗迹是发现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4480米,年代为约1.2万年前。无论从年代还是从海拔,尼阿底遗址都超过Cuncaicha岩厦遗址。

当然,这个时间记录如今又被改写——白石崖溶洞的人类下颌骨将人类踏足青藏高原的记录向前推至16万年前。但海拔记录没变,三者比较,还是尼阿底遗址在海拔高度上胜出。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这块人类下颌骨至少具有16万年的历史。”参与此项研究的兰州大学副教授张东菊介绍,发现这块下颌骨的白石崖溶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具体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家盆地。溶洞口高约5米,宽约7米,包含几个穴室。当地人介绍,该洞长达1公里以上。在溶洞入口的厚层沉积物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带有切割痕迹的动物骨头,还发现了包括石片、石核和刮削器在内的石器。

这块下颌骨最初在民间发现。自2010年开始,兰州大学的相关科研团队在洞穴和周围地区开展了广泛考古调查,终于在2016年确认了下颌骨的原始发现地点。2016年,研究人员还在调查区域新发现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史前人类的活动并没有局限于洞穴,还存在于甘家盆地的旷野区域中。

“我们在2018年申请到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执照,对白石崖溶洞遗址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张东菊表示,遗址目前已出土很多骨骼碎片,但还未开展研究,并不确定其中是否有人骨,“我们正在做分析,未来会有答案”。

古蛋白质确认人种身份

那么,这件被研究人员称作“夏河人”的下颌骨化石,属于什么人类呢?

“这件化石保存了人类下颌骨右侧一半和两颗完整的臼齿,其他牙齿有一点牙根部分,但不完整。”张东菊说,“它的性状看起来比较原始,牙齿比较大,没有下巴颏,说明它应该不是现代人,可能是更古老的古人类。”

当然,这只是初步结果。要判断一个古人类化石的种属,最早只能依赖骨头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及其测量数据,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目前还可以开展古DNA和古蛋白质分析。这就像古人判断孩子是不是自家亲生的只能看脸猜,而现代人却可以通过验DNA来准确判断彼此亲缘关系。技术的进步,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判断更明确。

然而,研究人员试图从这件化石中提取DNA却失败了。幸运的是,他们进行的古蛋白质分析成功了。这其实很正常。因为DNA很脆弱,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也容易随时间推移而降解消失。科研人员仅在极少数古人类化石中成功提取到古DNA信息,大部分化石仍仅能进行性状分析。而古蛋白质能比古DNA保留更长时间,也更容易保存。对此,研究人员从2000年起利用质谱法来识别化石中的蛋白质,并分析出它们的氨基酸序列。

“我们从夏河人保存最好的一颗牙齿中提取样品,从中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独具的变异蛋白质。”论文作者之一、兰州大学博士生夏欢告诉记者,“2017年,研究团队发现这个信息时非常惊奇。因为,这是在丹尼索瓦洞之外,全世界明确发现的第一个丹尼索瓦人。”

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曾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20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人们发现了一个小女孩的指骨化石,并从中成功提取了DNA。根据DNA检测结果,她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种群——丹尼索瓦人。这一发现意味着人类近期族谱至少有3个截然不同的成员,分别是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该研究被《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在丹尼索瓦洞中,科学家陆续获得了很多发现。但在丹尼索瓦洞之外,人们此前并没有明确发现过丹尼索瓦人。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