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从“教得好也能当教授”谈开去

时间:2019-07-30 21: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日前,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学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类似的做法在南通大学也得到了体现。2018年,该校出台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这条很给力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重中之重”的消息,也算不上是前所未有、很具“震撼力”的新闻。类似于南京林业大学、南通大学的旨在加强教学建设、促使教师尤其是教授们给本科生上课的举措,在很多高校,其实或已经、或将要相继地推出和实施之。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虽说这早已成为所有高校管理者乃至所有高校教师的共识。然而知易行难,真正用心用情于三尺讲台,真正能够面对种种诱惑干扰“淡定”、“淡泊”又“淡然”,一心孜孜于教学,则需要具备何等的“定力”。这样的高校教师,眼下还是少了些。

  这是因为,如今的高校,最受推崇、最容易名利双收的,往往并不是立足课堂几十年、钟情于教学与育人、但因种种原因“科研成果”稍逊一筹的老教师,而是身手不凡、不消三年五载就一篇又一篇地发论文,且论文都能发在“核心期刊”上;还能拿到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老将”“新锐”。至于这些“老将”“新锐”还有多少精力或多少时间用于课堂教学上?他们的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反映如何?教学质量如何?则基本上是忽略不计的。因为,每年的业绩考核首先要挂上钩的,是科研工作量和科研成果数。这个是“必须有”的——评优与之挂钩,晋升与之挂钩,奖金也与之挂钩。其他嘛,“有没有”无伤大雅。课上得精彩又怎么样?老师们一年忙到头,到年终盘点一下自己的科研成果,拿不出一两篇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其他研究成果,那就对不起了,这一年基本上是白忙活了,诸如评优、奖励乃至于职称晋升等等好事,几乎都和你说再见了。

  这让笔者不由地回想起十几年前因患肺癌而逝世的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晏才宏。因没有论文,晏才宏立足交大讲台近30年之久、在其生命于57岁时戛然而止时,仍未评上副教授。晏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有目共睹,广受学生称赞。但无论晏老师的课上得多精彩多“给力”,也不管他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的教龄已经远远超出评定副教授职称的规定教龄,晏才宏硬是评不上副教授。原因无它,就是因为晏才宏少了那么几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论文。

  笔者并不否认教学与科研其实也是个相辅相促、相得益彰的关系。尤其是高校教师长期的“述而不作”,恐怕对自己的事业发展乃至教学水平的与日俱增也是颇有些不利的。教学与科研,本来就应该是一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孪生子”嘛。其实在教学之余,抽出些时间,静下心来动动笔,写出几篇乃至更多的论文或教学心得总结,本不应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信蒋华松老师的科研能力、动笔写作能力绝不会逊色于其他老师,即便争取不到诸如国家级、省部级乃至校级的科研项目,从自身教学实际与专业能力发出,搞一些“自主研究项目”,应该是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自信,也有取得成果的把握的。

  作为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假以时日地持续养成、持之以恒地砥砺升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如今走上教学岗位时间还不长的“青椒”们来说,尤其值得引起重视,在站稳三尺讲坛,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随时注意学科的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随时注意总结与提炼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将其提升到理论认识的层面上来,进而在科研上有所追求、有所凝练、有所进展、有所成就,这也不应该算是一种苛求吧。须知,高校教师的学科研究。理论思维、科研能力究竟如何,毕竟还不能仅仅靠教学工作就可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还有赖于通过撰写并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工作来锤炼、来升华并获得认可的。

  当下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进一步一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筑高原、攀上新高峰,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如何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高校教师当扛责负重,苦练教学内功,以培育英才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或研究过程中注重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自信满满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标签: 教学(5246)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