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32歲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嘯(化名)被自己的學生告上了法庭。事情起源於2015年6月歐洲化學出版協會旗下ChemCatChem雜志發表的一篇英語論文。在該論文中,李嘯是第一作者,他當時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劉毅(化名)是第二作者。劉毅認為,李嘯利用自己實驗得出的數據撰寫成稿,成為論文第一作者,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權。於是,他將李嘯告上法庭,希望法院認定自己是論文的第一作者。
2018年5月,一審敗訴后,原告劉毅不服,提起上訴。記者從上海知識產權法庭獲悉,2018年12月17日,此案二審開庭,當庭未宣判。
從披露的信息看,這件事頗有羅生門之感。
如劉毅訴稱,李嘯曾向其索要實驗數據,並承諾“實驗都是你做的,數據也都是你的,但你沒寫過科學論文,第一篇論文由我來執筆,會署你為第一作者”﹔劉毅稱,他曾向法院提供了一段他與李嘯的通話錄音,通話中,李嘯告訴劉毅,趙軍等要做論文的通訊作者,自己不可能再當第三個通訊作者,所以讓劉毅在這篇論文中“犧牲一下”。
李嘯辯稱,劉毅及其他項目組成員在其指導下開展實驗,實驗數據由院方所有,並由該院所屬的低碳中心師生共享,並非此項目專用。劉毅的導師趙軍出庭作証時稱,在該論文中,劉毅的貢獻在於實驗部分﹔其第二導師李嘯參與提煉論文中心論點,設計實驗,撰寫了論文的大部分內容﹔論文的署名順序經討論決定,投稿前曾發給每個作者審閱,劉毅未對署名順序提出異議。
該案二審尚未宣判,是非曲直仍有待法院厘清。但至少提出了學界的一個公共話題:一篇論文裡,導師該怎麼署名?無論具體在該案中細節如何,這一尚未完全厘清、潛規則與學術常識交織的話題,才是這起糾紛產生的起點。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在該案中必然埋有潛規則的線索,但這一話題之所以在互聯網上引發廣泛討論,至少說明署名次序已成為一種困擾,尤其是學界新進入群體,苦此久矣。
事實上,在互聯網上檢索相關話題,類似求助、詢問、吐槽乃至控訴都不少見。從常識來說,自然是作者是誰就署誰,這本不構成問題。麻煩的是,一篇論文背后,是一種學術生態,也是一個權力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學生與導師的博弈能力顯然是不對等的,學生在校期間,諸多關鍵環節都卡在導師手裡。那麼論文署名,很多時候就是這種權力結構的紙面演繹,署名次序,與酒宴中的論資排輩類似。因此怎麼署名,變成了學生與導師之間彼此試探、互壓籌碼的結果,爭議也多由此而起。
外在環境也助長了類似風氣。2016年,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鄭磊跟他帶的碩士生合寫了一篇論文准備在國內一家核心期刊發表,內容和格式都經過了編輯的審核,但是到了最后一步,期刊主編卻突然提出“碩士生不能聯合署名,隻能留下老師一個人的名字”。幾番溝通未果后,鄭磊作出一個決定:“隻要不讓學生署名,我就隻能撤稿!”
遇到鄭磊老師是幸運的,但此事之所以能構成新聞,恰在於他挑戰了學術圈的“嫌貧愛富”的整體風氣。這種環境,恰也扭曲了在署名一事上行為模式。對於期刊來說,自然期望刊發有學界重頭人物牽頭的成果,不樂意有“身份不高”者出現在於作者一欄﹔倘若導師、期刊兩相合謀,那麼學生自然容易淪為這種學術生態的底層。
平心而論,在前文所引的具體案例中,未必就必然存在著類似的學術壓迫。以具體案例為切入口,也不妨跳出這個案例,看一看學術環境的整體水面,是否淹沒了一些常識與公理?
(責編:黃艷、關飛)
Hub解封,“开放知识”有多远?
埃尔巴金(Alexandra Elbakya)发文的9月5日,也是Sci-Hub网站成立的十周年纪念。埃尔巴金还表示,...(240)人阅读时间:2021-09-13六人竞赛抢答器的电路设计详细论文资料
六人竞赛抢答器的电路设计详细论文资料免费下载,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各种电子电路,电路图...(251)人阅读时间:2021-09-13代写高校教学论文与科研关系的浅析
论文关键词:非研究型大学 教学 科研 论文摘要:针对高校,主要指非研究型大学的过度重科...(232)人阅读时间:2021-09-13怎样找到专业代写发表教学论文的机构
教学论文就是讨论和研究有关教学问题的文章,发表教学论文也是教师评职称的必要条件。在...(213)人阅读时间:2021-09-13找人代写数学教学论文(成功经验)
由于很多数学老师忙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没有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找人代写论文变成了很好...(246)人阅读时间: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