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最新阶段性调查结果,及时回应了公众关切,彰显了中国依法保护用户权益的决心,也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任何在华企业和个人都没有法外之权,联邦快递必须要给中国用户一个交待。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为美国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三十多年前就已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应当熟悉中国法律法规,理应具备基本的契约精神。然而,在美国政府今年5月将华为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后,联邦快递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华为公司快件做手脚。此事曝光后,联邦快递先是矢口否认,后又承认“失误转运”,但现在调查发现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不由让人对其商业诚信打上一个又一个问号。一个严重损害用户合法权益、说话前后矛盾和漏洞百出的联邦快递,还值得中国企业与个人信任么?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同时,中国有关部门还调查发现联邦快递涉嫌滞留逾百件涉华为公司进境快件。数量如此之多,针对性如此之强,岂是商业行为所能解释的?这不免让人更加怀疑:联邦快递恐怕不是业务层面有疏漏,而是有意配合美国政府的“长臂管辖”。事实上,联邦快递6月24日将美国商务部告上法庭,指控该部门的“出口管理条例”违反美国宪法、令联邦快递背负上本不该属于“公共承运人”的沉重负担,就已暴露出联邦快递与美国政府之间存有不可告人的关系。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为美国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三十多年前就已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应当熟悉中国法律法规,理应具备基本的契约精神。然而,在美国政府今年5月将华为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后,联邦快递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华为公司快件做手脚。此事曝光后,联邦快递先是矢口否认,后又承认“失误转运”,但现在调查发现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不由让人对其商业诚信打上一个又一个问号。一个严重损害用户合法权益、说话前后矛盾和漏洞百出的联邦快递,还值得中国企业与个人信任么?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此外,中国有关部门在调查中还发现了联邦快递其他违法违规线索。这说明,随着调查的继续深入,联邦快递可能还会有更多损害中国用户权益的行为被揭露出来。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联邦快递必须要给中国用户一个交待 近期,中国有关部门在对联邦快递未按名址投递快件行为依法调查中发现,联邦快递关于将涉华为公司快件转至美国系“误操作”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同时还发现联邦快递涉嫌滞留逾百件涉华为公司进境快件以及其他违法违规线索。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欢迎外资企业来华发展,但前提是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遵守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目前,中国已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将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列入清单的实体采取任何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措施。唯有遵纪守法、合规经营,外资企业才会在中国赢得广阔未来。(国际锐评评论员)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联邦快递必须要给中国用户一个交待 近期,中国有关部门在对联邦快递未按名址投递快件行为依法调查中发现,联邦快递关于将涉华为公司快件转至美国系“误操作”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同时还发现联邦快递涉嫌滞留逾百件涉华为公司进境快件以及其他违法违规线索。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此外,中国有关部门在调查中还发现了联邦快递其他违法违规线索。这说明,随着调查的继续深入,联邦快递可能还会有更多损害中国用户权益的行为被揭露出来。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是法治国家。中国有关部门从6月1日对联邦快递依法立案调查,到6月14日向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送达询问通知书,再到此次公布最新调查进展,目的是查明事实真相,依法保护用户权益,优化营商环境。联邦快递有义务继续配合中国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作出合理解释,给用户一个交待。
匿名资助贫困生24年,“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离世—— “莫文隋”没有走 “莫文隋”走了。 7月12日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的重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4年前,他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了100元,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署名“莫文隋”。 每月100元,一直持续到了石洪英完成学业。后来,石洪英曾多次寻找无果,那时她才意识到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谐音“莫问谁”。 “莫文隋”很快成为当地宣传的无名典型。即便此前全市掀起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四处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他也不愿露面。 之后,南通本地媒体接到南通工学院的报料,原来石洪英的情况只向副院长汤淳渊汇报过,因此他的“嫌疑”最大。大伙儿仔细比对笔迹,再联想到汤淳渊为年轻教师指导论文、帮生病同事联系医生等善言善行,一致认为他就是“莫文隋”,但他坚决否认。 后来,原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顾晓冬找到汤淳渊家里。“他说不希望跟新闻媒体打交道,也不希望被宣传。”顾晓冬告诉汤淳渊,“我们觉得这种精神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我们希望宣传这种精神。” 最后,顾晓冬说服了汤淳渊,但是有“君子协定”,汤淳渊要求“宣传‘莫文隋’精神可以,但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并让顾晓冬以记者的职业精神保证。 汤淳渊说自己只是“莫文隋”精神的践行者之一。确实,上世纪90年代,受到“莫文隋”精神的影响,南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寻找一个‘莫文隋’,发现一批‘莫文隋’。我们树立一个‘莫文隋’,群体效仿学习‘莫文隋’。”顾晓冬说。 退休后,汤淳渊每月依然在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资助4名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每月400元的“惯例”,直到他患上重症肌无力,躺在重症监护室里1年多,不能说话和进食,都不曾断过。 他住在南通开发区时,看到小区门口有一个打工者,不慎丢了钱包不能回老家,他便帮他出了路费;公交站台遇到老太太没有硬币,他也一声不吭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当老太太说“明天还你”时,他已经转身进了社区;他参加助学活动,发起成立了莫文隋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如今,这些故事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回忆中零星“拼凑”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身体不能动弹,无法说话。一次,学校领导前去探望,他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37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第二天才首次被打开。 “打开遗嘱那一刻,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流了出来。”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感慨道,尽管遗嘱字迹潦草,但交代简单明了,感人至深。 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活动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让他备感自豪和激动。在那之后不久,他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个封好的信件,称这是自己的遗嘱。在信封上他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 11年来,这封遗嘱成了南通大学几任离退休处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莫文隋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开始在朋友圈里传播。这时候,这位神秘“雪藏”20多年的莫文隋重要原型,才被很多老百姓知晓。 7月14日中午,没有哀乐,不鸣礼炮,不收礼金,一场没有告别仪式的告别在南通殡仪馆举行。虽然遗嘱要求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消息后,还是有一些老同事、普通市民、志愿者赶过来送汤老最后一程。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如今的“莫文隋”早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在莫文隋精神感召下,1998年南通市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21年来,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如今的120万人;目前,南通已开了3家“莫文隋爱心粥铺”,每天为社区100多位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莫文隋基金会还在不断壮大,每年会有数十名玉树儿童得到帮助;在南通慈善总会,两位衣着朴素的女性捐了两万元,坚决不肯登记;在南通大学,83岁的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庄坚为贫困生捐赠1万元,87岁的离休干部李庆选向贫困生捐赠4000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当熟悉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再次响起时,“莫文隋”其实没有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顾成琪 左炎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