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见证腾讯这十年:3个阶段,12个印象

时间:2019-07-25 15:4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见证腾讯这十年:3个阶段,12个印象

  文/刘硕裴  腾讯互动视频部商务总监

  2018年6月16日是腾讯上市14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入职腾讯10周年的纪念日。

  蓦然回首,感慨万千。这是世界骤变的10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借此机会,我带大家回顾这10年腾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按时间纬度和印象程度把这10年划分了3个阶段,12个印象。

见证腾讯这十年:3个阶段,12个印象

  第一阶段(2008-2010年):多多益善

  第一印象:亲和力

  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5月的那个下午,在银科大厦18层总编辑办公室的面试:“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我之前做过老师,擅长与人沟通,我想在商务拓展这个岗位上做5年,达到专业的水平。”

  这个问题是我在众多面试中从没被提及的话题,整个面试过程没有挑战性的压迫感,只有总编辑的笑容带给我的放松。正是被这种亲和的氛围打动,我放弃了更高待遇的传统媒体,选择从零起步开始走上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道路。

  多年后,前鹅厂(指腾讯)同事梁宁老师在得到《产品思维》课程中的“机会判断: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专栏文章中,特别提到一个让我感同身受的案例:

  有一对双胞胎,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7年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需要重来。

  这里不是说双胞胎的素质或者能力有多大差异,也不是说他们分别跟随的领导个人能力或操守有问题。核心问题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

  第二印象:平等开放

  鹅厂有一个风俗是喜欢招毕业生,一方面是年轻人有冲劲能吃苦,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产品面向的群体以年轻人为主。

  基于年轻人多的氛围,鹅厂有很浓厚的校园文化,我们和领导沟通时,大部分都是直呼领导的英文名,只有面对年龄较大的领导才会在英文名后面加个老师。这一点看起来稀松平常,实际上对团队以及业务影响非常大。

  前两天和一位工号116号老鹅吃饭,他服务腾讯8年后去了盛大。他惊讶地发现盛大不同级别的员工佩戴的工卡都不是一个颜色。他所带的黄色工卡代表的是职业经理人,具有多种特权,门卫敬礼、走后门快速坐电梯等。

  在这样层级分明的组织里,他所带有的鹅厂开诚布公的开放气质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和陈天桥开会反馈公司流程过于复杂,造成项目进展缓慢,最终引来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私下“关照”。

  最终,他只能在眼看着盛大的伟大战略一步步被腾讯实现。

  第三印象:传帮带

  在银科大厦18层西侧的每个下午,都会浮现一位光芒万丈的智者,循循善诱地指导他的团队如何选标题,如何和博客的作者沟通,如何利用用户的好奇心把用户粘更长时间,贡献更多PV。

  正是这样一如既往的坚持,他培养出了很多内容高手,直到今天还有几位继承了他的“遗风”,有的是从发型上,有的是从气质上。要不是这位智者后来在腾讯微博上的一时冲动,或许他可以带出更多出色的内容人才,或许腾讯微博不会那么早被放弃。

  新员工培训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去深圳总部的飞亚达客服中心旁听客服同事如何工作。

  2008年是腾讯发展迅猛的一年,不仅公司利润遥遥领先,各业务增速超预期,团队士气也随之高涨。但当我在那个下午听到那么多用户打来客服电话,不是感谢我们做出多么伟大的产品,不是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如何因腾讯而更美好。而是对我们的服务表达着各种不满,甚至带着愤怒和谩骂时,十分震撼,难以理解。

  那一刻,我感到我们面对的中国庞大用户群,为他们做好服务,赚那10元的会员费是多么不容易。外表的光鲜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内在的痛苦才需要自己消解。

  那次培训我有幸听到HRVP Xidan(奚丹)讲述鹅厂有哪些可以让新员工更快融入团队的路径,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腾讯学院。

  这是一个年轻的组织,只成立了一年多,但是有着成熟的团队。腾讯学院院长Youngma(马永武)老师就像他的英文名一样,每次带给我们的都是充满朝气和激情的分享。他从老东家全球最好的企业大学惠普商学院带来丰富的培训管理思路,给我们这个羞涩工程师为主的组织注入了分享的活力。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