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上科大女博士两年发表三篇顶尖论文 破格直聘副研究员

时间:2019-07-16 15:2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对“种子选手”进行定制培养 上科大女博士两年发表三篇顶尖论文,毕业后“破格”直聘副研究员

华甜(右)和导师、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受访者供图)

华甜(右)和导师、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受访者供图)

  在人体细胞信号传导领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已成为国际标杆。近日,该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个受体CB2的三维精细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不到三年,这已经是该所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第六篇论文。

  这六篇论文中,“华甜”这个名字在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出现了三次。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两篇论文中,她的身份还是博士生,最近这篇论文的署名已变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员”。这距离华甜博士毕业仅仅一年——按照常规流程,博士毕业后要经过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两个阶段,才能晋升为副研究员。华甜则连跳了两级。

  对于这种不一般的“破格”,华甜的导师、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认为,这是最适合华甜的培养路径:她已经具备超强的科研能力,应尽早到转化研究的“战场”上锤炼,实现她的科研梦想。

  近年来,上海科技大学不断摸索并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刘志杰说,做科研,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种子选手”,就该用最适合他们个性和特点的模式进行定制培养,加速他们的成长。

  培养因人而异,铺设最适合人才成长道路

  “华甜不但聪明,而且永远是最勤奋的。”刘志杰说,当年为了挖掘华甜的潜力,他特地把国际上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压箱底”的难题交给了她,这个课题曾经难倒过斯蒂文斯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数位博士和博士后。没想到,华甜在攻读博士期间,只用三年多就解开了难题,一年内接连在《细胞》《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

  像华甜这样的人才实在可遇不可求。博士毕业后,是该让华甜到国外顶级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后,还是留在所内从事科研?这曾是刘志杰在心里不断掂量的大事。

  “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新药,实实在在地造福人类。”在与华甜进行了一次长谈后,刘志杰的心里有底了——华甜已具备了超强的基础科研能力,她需要在同等重要的转化研究战场去锻炼,眼下最重要的,是让华甜自己尝试把之前取得的成果向新药研发阶段推进。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正是为了让她能更充分地利用iHuman研究所的资源,尽快独立开展转化研究。

  这条路适合性格沉稳坚韧的华甜,却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彭瑶与华甜同时进入研究所学习,与华甜一样特别聪明刻苦。但与华甜的沉静不同,彭瑶性格活泼,颇具领袖气质。刘志杰说,彭瑶具有从事管理工作的潜质,于是,他就给彭瑶更多承担管理职责的机会,现在她已被大家公认为“所长助理”。“未来,我还希望她去社会上历练几年,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刘志杰说。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