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冷伟:用遥感商业化唤醒传统农业

时间:2019-06-25 10:1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冷伟:用遥感商业化唤醒传统农业

  冷伟

  而立之年,冷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头条”。

  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创青春”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武汉市青桐计划“创业先锋”称号……他创立的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年上缴税额达300多万元,带动就业100多人。这家公司曾参与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遥感测量”项目的标准制定,因其技术的领先性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取乙级测绘资质,成为同期评选企业里最年轻的企业之一。

  早在大学期间,冷伟就表现出极强的科研实操能力,参与过“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位置传感网与全系位置地图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5项国家部门的科研项目,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篇(其中一篇被EI收录),拥有软件著作权1项。

  凭借这份履历,2013年,从武汉大学测绘与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毕业时,不少世界500强企业给他抛来橄榄枝,开出的年薪高达40万元。

  但他还是觉得创业更有意思,“就像当年做实验,摆平那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大二时,冷伟跟随导师参与过多个科研项目,目睹了“高分一号”等一系列重要遥感卫星的成功发射。那时起,他就思考,能否将科研成果转化用于服务社会。

  一直以来,农民由于不能及时掌握气候、土地条件等信息,在改进农业技术、改善农业设施、利用技术抵御风险上能力欠缺。

  农作物由于种植面积广、生长周期长等特点,对于监测没有太高的频次和精度要求。用遥感技术开展农情监测,实际应用匹配度极高,可以真正解决农业宏观决策层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哪种、种什么、种多少”。

  冷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遥感技术,能在短期内连续获取大范围的地面信息,为农情监测提供及时的数据。在校的科研经历让他了解到,在行业内,全球有大量稳定更新周期的低精度卫星数据源可以免费使用。

  民以食为天。冷伟断定,农情遥感必将是未来国家发展创新型科技型农业中不可或缺的因素。2011年,他拉上几名研究生同学,在实验室里开始孵化科研项目,尝试从科研技术向民用应用转化。

  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作物特征,到参与用户的实际业务,冷伟的团队逐步完成了低中高不同精度卫星影像大数据“管理——预处理——解译——分析——应用”这一技术产业化的工作,并且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天地空”多源数据智能管理的农情遥感云服务平台,拥有自主版权。

  硕士毕业时,冷伟跟大家商议,决定将项目升级,注册公司专做农情遥感数据分析,研发产品,实现遥感技术在产业链的落地应用。

  公司成立之初,在农业期货投资领域做过尝试。但彼时金融行业监管体制尚未完善,消费者对数据产权保护意识和消费观念不足,产品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期货投资人只需要最终的统计总数,但我们的数据细化到了每一块田地的分布,数据价值本身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冷伟带领团队将目标客户群转向为涉农类政府单位和涉农保险公司等。

  冷伟说,从实验室到市场,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很艰难,“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产品卖出去”。

  因为不了解客户群体,他和团队就拨打114查号,逐一查找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对外电话,推广公司的产品,“一天打几十个,因为公司知名度不高,加上很多单位对农业遥感不了解,最初很多人一听就挂掉”。

  转机出现在2014年年初。

  冷伟记得,拨给中部地区某市农业局的一个电话,对方听他们介绍完产品,很感兴趣,很快就开始商议合作细节。最终,“珈和科技”为全市的水稻、柑橘等经济作物做生长态势监测,项目金额20万元。此后,公司的名声逐步在业内传开。

  在公司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冷伟也交了不少“学费”。

  2015年,公司与一家单位合作,在湖北公安县做早、中、晚三季水稻产量的监测试点,将调查的GPS信息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出结果。不料,软件拿去调试时,GPS信号连不上,这让对方很不满意。

  “当时我们非常着急,对方觉得遥感不靠谱,但又拿不准,想尝试。他们和一家农业大学的团队合作过,但效果不好,测量精度只有60%。为了说服对方,我们承诺,精度可以达到80%。”第二天上午就要现场操作,距离实际测试的时间所剩无几。为了挽回不利局面,技术人员加班寻找原因,在凌晨终于调解好设备,完成了测量。几天后,对方打来电话,“测量精度达到了85%!表示要继续合作”。

  “团队一定要有快速反应能力。出了问题不要紧,要能及时把问题解决,让客户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跟你合作。”冷伟说。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