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美国《科学》杂志再揭“浙大论文造假”之疤

时间:2019-06-23 08:1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发表学术造假调查的《科学》杂志该期封面

  中医研究是一门棘手的学科:在中药配置过程中,要把真正起作用的药材和一般填充物甚至杂质区分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数据本身还是捏造的情况下,这件去粗取精的活就更难了。最近一次震惊中国学术界的丑闻发生于去年11月,当时浙江大学开除了一名中医药理研究室的副教授,原因是其8篇已经发表的论文被认定为剽窃或伪造实验数据。


  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就此平息。一些人士质疑浙大在调查尚未完全清楚时就将贺海波解聘是弃车保帅之举。如几年前曾负责过一起学术造假事件调查的北京大学一教授说:“其他共同作者就没有责任了吗?”同时,这一事件在中国的媒体和互联网上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大家将焦点转向另一当事人李连达以及其背后权力过大而制约太少的院士制度。


  论文“高产”引起警觉博士生剽窃导师研究数据


  李连达是中医现代化领域的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浙大聘为药学院院长。他从国家科技部获取了一笔43万美元的资助用于研究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在浙大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但据其对媒体宣称,他本人大部分时间还是呆在北京的实验室,因为他需要出席那里的常务会议。


  贺海波2006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加入浙大中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其论文发表的记录看来,贺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2007年4月到11月间,他向多家国际学术期刊共递交了8篇具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且都于2007年到2008年间发表。由于其在学术方面如此高产,浙大于去年7月将其聘为副教授。一名曾采访过贺海波所在实验室其他研究人员的中国记者认为,贺海波人缘不错,因为他帮助学生达到了学校关于授予博士学位的一项硬性指标,即至少有两篇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其中一篇必须署名第一作者。(2006年开始,浙大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情况很快开始对贺海波不利。2008年10月11日,《国际心血管》杂志副主编致函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戴德哉教授,指其投至该刊的一篇论文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上已发表的论文虽然实验目的不同,但在数据和图表上却十分相似,要求解释。戴德哉查阅后,发现其数据被自己两年前的博士生贺海波剽窃。随后,戴教授向浙大进行了举报。


  据《科学》杂志2月13日收到的一份浙大声明中称,浙大2008年10月16日召集贺海波,要求其撤回造假论文,反思错误并向前导师道歉。10天后,贺提交了一封检讨信称李连达教授对此毫不知情,随后离开浙大。为保护隐私,浙大不准备公开这封检讨信。一位校负责人称,贺海波是因为希望能够留在浙江大学获得一职才不惜铤而走险的。在确认其已向《本草疗法研究》杂志发出要求撤销论文的电邮后,浙大方面于2008年11月13日将其解聘。记者曾多次致电和电邮贺本人,均未取得联系。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