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一张将要破例发出的毕业证

时间:2019-06-14 18:1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11年07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往期回顾

一张将要破例发出的毕业证

   新闻列表   返回目录   中青报系    
  

一张将要破例发出的毕业证

本报记者 王鑫昕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0日   07 版)

一张将要破例发出的毕业证

 

    成都理工大学教学督导组组长姚圣国向校领导举荐邵周成的邮件。
本报记者 王鑫昕摄

 

因为大一、大二4个学期的英语考试一次都没及格,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按照学校的规定,成都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邵周成将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他没有想到,在大学毕业前的半个月,自己的求学道路会出现重大转机。

    英语挂科的学生,写出95分的物理学论文

6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学教学督导组组长姚圣国在例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抽查中,发现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毕业论文。

“第一感觉就是‘厚’。”姚圣国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达到1.5万字就可以了,而这本用5号字打印的毕业论文,足足有78页。”姚圣国粗略估计,论文至少有6万字。

事实上,这篇题为《时空观与物理学》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是7.8万字。

姚圣国花了40多分钟浏览了这篇论文,并重点考查了其引用的文献是否真实。姚圣国注意到,这位应用物理系的大四学生,不仅引用了物理学上的经典理论,还作了自己的注解。

更触动姚圣国的是,论文的致谢词不是套话。“学生用整整一页纸来写致谢词,回顾其大学的经历感受,对指导、帮助、关心他的老师及同学、亲人表达感激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尊重他人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这篇落款为“2011年4月18日夜于理工珙桐园”的致谢词长达一页,文中他先后感谢了论文指导老师、大学期间关心过他的两位教授、帮助他批阅和修改论文的博士,此外还有隔壁班经常和他“一起探讨人生、社会、文学、历史和科学哲学”的唐小兵同学,把他“从退学的边缘挽救回来”的父母等。最后,他还不忘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

姚圣国由此推测:第一,这名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第二,这名学生逻辑思维缜密,学习态度很不错;第三,这篇论文是学生的心血之作。

论文的指导教师李雄飞副教授和评审教师张正阶教授均对这篇论文给出了95分的高分。

看完论文后,姚圣国“静思了好几分钟”,他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学生。在答辩教室外的走廊上,姚圣国和3名同学聊起了《时空观与物理学》论文的作者邵周成。

3位同学的评价是:“这哥们儿很‘教授’。”

“很‘教授’是什么意思?”姚圣国对这个评价感到迷惑。经过3位同学的解释,姚圣国这才明白,同学们认为邵周成在某些方面有教授的能力,有时候邵可以像教授一样指导同学。

不过,紧随着高评价的,是3位同学对邵周成前途的担忧:“他的英语有点困难。”

对此,姚圣国也早有预料,在翻阅论文时,他发现引用的82篇参考文献中,只有1篇是英文文献。

事实上,邵周成的英语成绩比姚圣国预想的还要糟糕。教务处后来调取学籍档案发现,邵周成大一、大二4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分别为43分、41分、47分、38分,大学英语四级也没有通过。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和《成都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邵周成不能获得毕业证,也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

“不具备广泛的阅读和对本科学习内容比较透彻的理解是写不出来的”

当天下午,回到家中的姚圣国又回想起了这件事。他觉得,这位学生的专业知识不错,但如果因为英语成绩而不能获得毕业证书,不能被授予学位,对学生不公平。“学生已经有所付出,我们为什么不认可呢?”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姚圣国说,邵周成还谈不上是“人才”或“天才”,“我用特别的学生来定位他”。

姚圣国越想越激动,他打开电脑,给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分别写了一封内容相同的邮件。在这封题为《对特别的学生我们最好不放弃》的电子邮件中,姚圣国介绍了这篇论文和作者的情况,并向3位收件人推荐“或许今后是人才”的论文作者邵周成,尽管迄今为止他从未见过邵周成本人。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