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教授剽窃学生论文案引反思 教师的道德底线在哪

时间:2019-06-12 10:1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近日,《中国青年报》一则苏州大学教授被举报剽窃学生论文》报道引发关注。虽然学术腐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则新闻传递给大家可悲也可喜的新信息。可悲的是,案件中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又一次暴露了现有学术环境存在的种种弊端;可喜的是,如果教授剽窃的是自己学生的论文,说明在广被诟病的现有大学教育下,本科生里仍有部分学生确有做研究的潜质,而且他们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学术研究的合理权益。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像以往那样一味地对剽窃者横加指责,或者对被剽窃者给予同情,然后整件事情不了了之,而后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要做的,是跳出就事论事的怪圈,抓住问题的根源,扬长避短,让可悲之处无处遁形,可喜之处发扬光大。

我们看到,许多学术不端事件中主角大多是高校教师。教师本职是“传道授业解惑”,频频卷入这样让人咋舌的学术丑闻,归根结底,创新能力的缺乏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创新能力的缺乏,又是人类天性、制度、观念综合作用使然。

郑也夫曾经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提到,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都是稀缺的,这也是人类擅长模仿的先天特性所决定的。创新总是一件非常辛苦、耗费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工作,而抄袭或模仿则是相对简单又见效快的方法。所以,假如没有正确的制度和理念来规范,人类很容易被“懒惰”的天性“怂恿”趋易避难,避繁就简。不单单是学生,教师亦然。所以,好的教师管理、评价机制,一方面应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每名学生特有的潜力;另一方面,应该让教师有空间根据自身所长,施展拳脚,或授课功夫了得,或学术颇有建树,或深谙学生管理之道等等,并有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激励体制,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唯论文是瞻”。

那么,如何从源头上遏制住学术腐败之风蔓延呢?既然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就要逐一破解。

首先,从制度层面来讲,很有必要建立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师评价体系,让不同岗位、不同特长的教师有多样化的评职、晋升的通道,提高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考评,改变必须要出多少专著、发多少篇论文才能评职称的功利导向,让教师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到一线教学上、放到课堂教学中。

其次,在保证学术研究成果严谨真实的前提下,放宽学术门槛,多给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或有学术研究特长的学生创造发表论文的机会,论文及时发表、学术成果及时公开,自然就能屏蔽一些剽窃行为,还让一些优秀学生崭露头角。

“吾爱老师,吾更爱真理”。在一个公正民主的社会中,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公民,也有责任维护自己的学术权益。这既是对自己负责、对教师负责,也是对学术负责,这将倒逼学术研究环境不断净化,促进科研体制机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文/本报评论员 线教平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