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郑州大学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组图)

时间:2019-06-10 01:5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郑州大学与中科院联合举办钱三强英才班



记者王灿通讯员韩少卿
核心提示本科生由合校时的3.5万人增加到4.9万人;研究生从1200人增加到1.5万人。国家重点学科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重点和培育学科达到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增长近13倍;国家教学质量工程立项182项,居省属“211”高校之首;50万校友遍天下,被教育部领导誉为“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回首新郑大的14年,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准确概括。
它是一所现代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发展史,也是优秀学子精勤学业、求知进取的成才史,更是一部郑大人为国家富强、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史。
快速发展前进中的郑州大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与嬗变,又如何培养一批批高素质人才?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大学,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优化结构,个性化培养拔尖人才
6月24日,郑州大学与新华社签署协议,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培养高层次新闻人才。这是继今年4月份郑大与中科院签署“钱三强英才班”之后的又一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加大拔尖人才培养力度,郑大从未停过探索的脚步。目前,该校已有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是首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除此之外,学校在文科设立了人文学科实验班,在理科建立了化学基地班,在工科设立了材料学科实验班,在医科招收临床医学七年制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招收六年制本硕连读班,这些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的实验班、基地班等今后还会不断增加。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郑州大学有3087名同学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免试推荐1402人,被港澳台及国外高校录取225人;公派到国外攻读博士和联合培养博士的63人,居全国“211”高校之首;海外留学生1300多人,居全国高校前列。
“为了推动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关、拓展学生专业学习面,学校开设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刘炯天说,“现在学校正在研究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门槛,使更多的学生有按照自己兴趣、潜能二次选择的机会,有更好的发展。”
开阔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
经济全球化要求大学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对象的国际竞争能力与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日前,郑州大学正式获批成为联合国“学术影响力”项目成员,这也标志着郑州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在郑州大学学习的留学生达1370余人,来自60多个国家,留学生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郑大不断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已与近200所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全面稳固、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一直以来郑州大学十分注重拓宽本科生国际交流途径,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目前,学校开展的本科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已逾20个。
谈到学校加强国际化培养模式,校长刘炯天介绍:“学校聘请了780多人次的外籍专家来校工作,聘任了包括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30余位知名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学校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主任弗朗斯瓦·马蒂教授于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学校每年还选拔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讲学、合作科研、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的公派留学基地,几年来,该校已有267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70%以上被派往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一流名校攻读博士学位,申报通过率与录取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均位居前列。
面对“地球越来越小”,学术无国界的全球化客观情况,郑大还鼓励和支持各院系及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建立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英联合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国际化科研中心。
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联合国层面的国际科研合作:2005年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HELP计划在中国设立的唯一培训基地。2008年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项目并圆满完成任务。2014年年初,该校还受委托将于今年8月承办联合国环境署有关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的国际研讨会。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创新水平
校长刘炯天曾多次在公开会议上提出“创新在郑大,创业在河南”的工作想法。郑州大学也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探索本科生教育工作新思路的突破口。
为鼓励学生创新,郑大设立了“创新学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发明创造、发表论文,不仅可折算成创新学分,还能冲抵选修课学分。学校还特别关注“尖子生”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对排名前5%左右的拔尖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和重点培养,配备一对一的导师。
近年来,郑州大学一直积极支持学生跨学科交叉成立创新团队,指派专业老师进行科学指导,并提供配套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在国内外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
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郑州大学学生创新活动成绩斐然:2013年在校学生科技创新成果220项、学科竞赛获奖859项、获得专利283项、公开发表论文823篇,涌现出一批学术之星和创新、创业之星。如信息工程学院的曾宪超、杨康等同学在2013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志鹏同学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等。
校长刘炯天也表示:“学校会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生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学生科研团队,产出更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术研究或者就业、创业时更有优势。”
构筑人才汇聚高地,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师,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也在教师,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至关紧要。
2003年以来,该校有3位教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全职院士达到6人;还有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入选河南省“百人计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合校时的2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1700余人。一批大师被引进郑大,著名作家二月河受聘担任文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担任美术学院院长,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校党委书记郑永扣强调:“郑州大学在创建全国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有郑大风格、中原特色、国内顶尖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发展立足河南,努力使学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推动者;面向全国,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融入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去;放眼世界,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沿,跟随国际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大学。”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