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中国SCI论文数全球第二,但影响力远远不够?

时间:2019-06-08 19:4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啊1.jpg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查科研不端行为。不久前,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为研究生开讲 《科研诚信上的不端行为和灰色地带问题》。这是六年来蒲慕明第三次主讲这门课。作为神经所研究生的必修课,这门为期三周的科研诚信课让很多学生在科研起步阶段,就认清科研诚信 “灰色地带”。

 

为什么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全球第二,但科研影响力却还远远不够?因为科研的质量还不够高,而诚信则是科研质量和影响力的最基础保障。蒲慕明在科研诚信课上提出,追求真理是科学家的信仰,最不能容忍欺骗和浮夸。科学家也应该是社会中最讲诚信的群体,他们应该是维护社会诚信的中坚力量,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社会。

 

th.jpg

 

1.什么是 “诚实的错误”

 

诚信是科研的基本规范。科学就是寻找真理,不诚信不如不做科学!今天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就是希望各位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学会如何将科研做得更扎实。

 

在美国,几乎所有顶尖大学都会开设科研诚信方面的课程,每个研究生都必须学过这门课程。但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看到成体系的科研诚信教育课程。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常在还未严谨地做好实验前就抢先发表论文,实验中有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许多论文报道的可靠性也越来越受人质疑。最近专门有人在重复过去发表在 《自然》杂志上肿瘤领域论文里的实验,发现其中有90%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出来。

 

真是有很多科学家在造假吗?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这么说。科学家设计的实验总是会有些局限,包括实验条件和各种参数的选择,这些细节可能就导致别人无法重复他的实验,获得同样的结果。如果有人曾因为实验时的设计或实验条件选择不当,获得了不正确的结果,我们只能说那是“诚实的错误” (Honest Mistake),不能判定为  “科研不端行为”。

 

啊2.jpg

 

2.警惕从 “灰色地带”滑向 “黑色泥潭”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科研不端的定义。所谓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提议、执行和评审科研项目,或在报道科研结果时有伪造、不忠实、剽窃行为。科研则包括所有科学、工程和数学领域内基础、应用和示范性研究。

 

伪造是指在无中生有地捏造实验结果、记录,或报道这些结果。这是十分明显的造假行为。

 

所谓不忠实行为是指操纵科研材料、仪器或实验程序,以及改变、省略数据或结果,使得科研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在科研记录里。请注意,科研记录包括了描述与科研探索的事实真相有关的数据或结果的所有记录。不仅仅包括实验室记录本 (实物或电子形式)、科研计划建议书、科研进展报告、科研杂志文章等,还包括摘要、论文、口头报告、内部书面报告。

 

讲到这里,同学可能会想:用制图软件处理图片时候,到底怎样做是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而怎样就会踩到不忠实行为的红线呢?这就是所谓的灰色地带。比如说,一个看上去不太漂亮的实验数据,是否可以用软件擦掉?很明显,只是为了图看上去更漂亮,就直接去掉它是不合适的。科学宁可要不漂亮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漂亮。如果要想去除几个数据点,应该有足够的理由,例如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数据不可信。

 

timgU3BS2VN5.jpg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如何去判断、如何严格把关,就需要依靠科学家心中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这种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忠实行为很难被察觉,除非出现问题接受调查。但如果抱有那么一点点侥幸心理,试图操纵实验数据,引导出你想要的实验结果,而不是忠实于事实真相,那么你很容易一步步从灰色地带滑向黑色的泥潭。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