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6 10:0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年份,从学术和理论的角度看,内蕴着许多理论热点。新华日报记者专访了《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三位核心期刊主编,请他们简要梳理今年上半年的理论热点。
重点关注十个共性理论热点
记者:
2018年上半年,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有哪些理论热点问题?
韩璞庚:
今年上半年较具共性的理论热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十个方面:一是十九大精神阐释;二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三是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是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七是“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八是中美贸易争端与逆全球化;九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记者:
今年上半年《江海学刊》围绕理论热点做了哪些策划?
韩璞庚:
《江海学刊》坚持紧跟理论热点开展选题策划,具体来说,在阐释宣传十九大精神方面,连续推出专题稿件“十九大精神阐释:经济学家的视角”和“本刊特稿:十九大精神阐释”。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方面,先后刊发了《改革开放: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和《哲学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40周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方面,先后刊发了《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坐标与原则》和《马克思科技审度的历史实践视角》以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飞跃》,并推出了专题论文“唯物史观与道德哲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先后刊发了《习近平政治哲学思想论纲》、《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与发展思想论要》、《论习近平理想信念思想的学理特征与逻辑理路》。在“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刊发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作用》及专题论文“‘一带一路’问题研究”。在中美贸易争端与逆全球化方面,刊发了《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动因与路径》以及《中美贸易冲突:现状、症结与前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刊发了《世界级城市群国际比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并将继续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刊发一组专题论文。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先后组织刊发了专题笔谈“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及专题论文“数字人文:学科维度的探索”。
记者:
请围绕您比较关注的理论热点进行简要解析?
韩璞庚:
就个人的研究领域而言,几个理论热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原创学术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经过数十年的赶超逻辑下的引进和模仿,我们已经进入了强烈呼唤原创的新时代,必须在继续谦逊地学习借鉴国外的前沿学术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信地探索推动本土的原创学术。
二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互联网、大数据等对人类社会有颠覆性影响的技术进步,将会在思维模式、价值理念、工具手段等多维度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必须重点关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各细分学科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在学科体系、目标定位、问题领域、研究范式等方面重大转型。
三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学术理论研究应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思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各细分学科的指导地位,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四是民生与生态环保问题。学术理论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分析问题,以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制订解决方案,切实为人民最为关切的民生与生态环保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为改革发展提供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入新阶段
记者:
理论热点体现了社会对重大问题的思想共识,请您梳理一下今年上半年的理论热点。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