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6 10:07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陈述多,原创少;追踪多,引领少;趋同多,特色少。内容规范化不够,评价科学化不够,传播数字化不够。诸多问题摆在面前—— 人文社科期刊之困如何解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1日 05 版)
CFP
近日,一份2013年的报刊年检核验数据显示,我国期刊总数已达9877种,其中,学术期刊有5000种左右,社科期刊和科技期刊各占一半。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尽管社科期刊有几千种,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百万篇,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率却低于世界平均值。这些刊物的订数与影响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如何坚持学术理想、提升刊物质量,有效应对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各种潮流的冲击?日前,来自全国的50多位学术刊物主编、学术文摘主编、高校文科学报主编和各高校人文社科知名学者汇聚一堂,探讨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之路。
学术期刊不是“自留地”
“人文社科期刊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在发言中直陈弊端:出版资源相对分散,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国际影响力偏低,对外交流不足;期刊内部的管理制度、约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生机和活力。“有一部分期刊实际上沦为一些部门和单位的‘自留地’,少数期刊功能异化,甚至以刊发质量低劣的论文和收取版面费来维持生存。”艾立民说。
这样的期刊生产显然难以面对国际期刊精品化、集群化、数字化的全球竞争趋势。“学术出版是衡量一个国家出版行业水准的首个重要指标。”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强调,学术出版处在学术和出版的交界点,承载着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使命。
艾立民认为,当前一个重要工作是加强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的建设。“社科领域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一些统计数据来决定期刊的优劣。基于专家同行评议的定性分析,在我看来仍然是衡量人文社科期刊学术成果质量的一个核心方法。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现国际水准、国内公认的评价机制。”
要努力走在学术前面
讨论中,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主编谢地坤一再强调期刊建设的“品牌意识”。“如何坚守一个品牌,坚守它的学术方向和学术质量,对于主编都是考验。”谢地坤说。
“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刊物。”谈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多年的品牌建设,副总编辑柯锦华直言不讳。她坚持认为,“一流的学术期刊不仅仅是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它应该在学术上起到引领作用”。
“要实现引领,这对编辑的学术要求非常高,必须对学界的学术动态、学术脉络的把握非常准确。”柯锦华说。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表示认同:“学术刊物不能满足于呈现学术,应当走到学术的前面去。”他表示,一个刊物好不好关键看编辑队伍,“人的因素,在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艾立民认为:“学术期刊需要编辑人员的火眼金睛,要准确掌握学术信息的价值,创造性地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选题,充分发挥编辑自身的专业所长,从而形成新的编辑理念和办刊思路,不断提高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
在陈思和看来,学术期刊要引领学术潮流,不在于追求百家争鸣,而要争做百家当中的“一鸣”,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只是学术的低水平建设,应当容许有个性、有主张、有旗帜性,这才是一个好的学术繁荣所需要的。
国际化不是“英文”化
论坛上,国际化是与会者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既有对包括翻译中的用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剖析,也有对出版界“国际化焦虑”的反思。
“现在学术期刊里办英文版的越来越多,但质量令人担心,基本用词用语欠缺规范,关键词表述时常出现明显错误。”艾立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