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时间:2019-06-06 09:0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新华社记者孙杰、胡浩、于文静、范世辉

  初夏温热的风吹过,河北曲周县麦浪翻滚,丰收在望。

  难以想象,如今生机盎然的田野,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

  46年,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群体扎根这里,挥洒汗水和热血,有的甚至长眠在此;

  46年,学校和地方、农民和师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国农大人的血脉。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1)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4月19日,河北曲周县德众科技小院的学生在葡萄种植园采集实验数据。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扎根奉献:“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了”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和位于北京的农大校园中,两块刻着“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石碑隔空相望。

  曲周,地处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历史上是有名的“老碱窝”,曾有28万亩盐碱地,占全县耕地近40%。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早在明朝崇祯年间,曲周县志上就有“曲邑北乡一带,盐碱浮卤,几成废壤”的记载。

  1973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接到层层转达的周恩来总理关于改良盐碱土的指示。

  “当时北京农大副校长给我打电话,说想让我去曲周看看,先摸下情况,再设一个治碱点。”

  在回忆录里,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这样描述初到曲周县的景象:麦田里片片白花花盐霜,像天上浮云,时淡时浓,飘忽不定。渠边路旁,田埂沟旁,到处都被涂抹上了盐霜的白色,地里很少有农民劳作。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2)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拼版照片:上图为位于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中的“改土治碱 造福曲周”石碑(资料照片);下图为5月8日拍摄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改土治碱 造福曲周”石碑(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新华社发

  这里没有麦浪,只有满目的苍凉。

  “没想到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盐碱这么厉害,百姓这么苦。我们是学土壤的,是给土地治病的,我们有责任把这块土地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好起来。”

  就这样,1973年9月初的一天,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达如、雷浣群、黄仁安、陶益寿几位老师赤脚蹚着水进了盐碱最重的张庄村。

  在这里,住的是“三漏房”——几间土房漏风、漏土、漏雨;吃的是“三合面”——高粱面、红薯干、茅草根掺在一起;喝的是“苦咸水”——村里的水又苦又咸,初来的人都免不了拉肚子。

  “你们到底能待多久?”当时的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文心里打鼓。此前来过不少治碱工作组,大多都是不了了之。

  “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农大团队回答干脆。

(新华全媒头条·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3)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这是张庄实验室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月光洒进破漏的屋顶,他们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

  查文献、找病根。他们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四处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张庄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做化验,终于摸清了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这里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春旱夏涝,雨涝使地下水位上升,盐随水返到地面;春旱又让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让盐分留在地表。常年如此循环,使得盐碱地危害难以根除。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