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发表论文说删就删,学术岂能如此儿戏

时间:2018-12-03 04: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教授梁莹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中国青年报》10月24日)

学者梁莹自行删除网上一百多篇学术论文的现象,在我国学术圈是非常少见的现象。一方面,这说明青年教授梁莹,为这些曾经的论文操碎了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授梁莹拥有一些非凡的能量。可是,这些为梁莹带来所有荣誉的论文,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删除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的学术期刊及网站,都应该及时站出来进行释疑解惑。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明确规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或线索明确的匿名举报,或者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件,高等学校应予受理或主动调查处理。然而,自2017年3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以及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馈问题以来,梁莹所在高校即南京大学似乎一直闪烁其词,含含糊糊,没有真正的调查结果。

本校教职工自身学术不端问题被曝光,容易引发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出于这样的担忧,在护短、护犊思维之下选择沉默或回避,几乎是所有高校对于本校教职工出现类似丑闻的一致做法。同时,除学校之外,我国还没有真正可以名正言顺进驻学校调查学术不端事件的机构。

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最终导致,几乎所有的学校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牛人”,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语境下,独立于学校的学术监督体系亟需建立健全。而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虚设的“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机构来完成。

学风不端、学术腐败问题,不是小问题。哲人曾讲,高校应是社会价值的最后庇护所。而不应该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溃败之地。国外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与处罚,非常严厉。匈牙利前总统施密特·帕尔的博士论文被曝光涉嫌抄袭,很快施密特辞职;雅虎公司CEO汤普森因在背景调查中被发现计算机文凭造假,汤普森很快宣布道歉并辞职;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也因论文抄袭而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我国,同样应该建立起一旦发现学术问题就应当“一票否决”的体制机制。脱离于学校的学术监督机构,应当像当下监察委员会一样,由专门的人、专门的机构去行使独立的监察职能,即专职于对学术不端问题的“监督”、“调查”和“问责”。在这种监督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学校必须抛弃护犊思维,明察秋毫,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说法,还学界一片清静。

(未来网评论员王传涛)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