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有媒体平台报道,武汉大学一“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举报武大“长江学者”、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的两篇论文涉嫌造假。
当日晚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向澎湃新闻()回应了针对此事的声明,称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匿名举报李红良团队涉嫌学术造假情况,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态度,将独立对李红良团队相关论文做出严谨评价。

18日晚间,武汉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李红良教授团队的声明,显示了团队制作的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
声明中还表示,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4月28日第一次收到相关匿名举报后已启动了内部调查,专家组认为三个课题中的数据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根据网络文章中提出的相关质疑,学术委员会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结论将公开发布。
此外,随后武汉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李红良教授团队的三则声明,显示了团队制作的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并针对举报者提出的“相关猴子实验周期远没有达到论文中声称的时间”及“实验中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不够”的质疑做出详细说明。
武大新闻发言人李霄鹍对外证实,此事的举报人为武汉大学“千人计划”学者霍文哲。
李红良通过武大宣传部向澎湃新闻表示,希望等到学术委员会判定结果出来之后再接受媒体访问。


李红良教授团队针对举报者提出的“相关猴子实验周期远没有达到论文中声称的时间”及“实验中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不够”的质疑做出回应。
匿名举报:两篇论文涉嫌造假18日上午,“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长江学者”论文涉嫌造假|调查》的文章称,2017年,举报人H提供了据信来自李红良实验室的相关实验记录作为佐证,举报武汉大学教授李红良在影响因子为30的《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涉嫌造假:相关猴子实验周期远没有达到论文中声称的30周和32周的时间,而且实验中十分关键的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也不够。
据文章报道,李红良被举报的两篇文章发表在《自然·医学》上,题目分别为《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2017年2月20日在线发表)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2017年5月8日在线发表)。此次被举报的这两篇论文应属同期研究。
其中,举报人称,该实验中,50只猴子于2016年3月16日检测了猴子的各项生理指标;5月6日进行了周围静脉AAV注射。根据在广西林业厅官网上的公开信息及几名实验参与者的描述,举报人推测从5月至两篇文章投稿的9月9日、10月2日,不足已发表论文中描述的时间(30周和32周)。
该举报者未公开身份信息,但“知识分子”团队确认其身份系武汉大学“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团队声明(二):关于猴实验为期30周和32周的说明。
而据武汉大学官网信息,李红良为现任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ABSL-III主任,兼任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近5年,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2017年连续第三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也是武汉大学唯一一位入选医学领域榜单的教授。
据“知识分子”该报道,2017年12月8日,“知识分子”向多位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询问,武汉大学是否得知此事,有无调查。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称“学校正组织调查,会认真处理的。”一位曾姓的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知识分子”,“前不久刚收到举报”,“已经启动了调查程序”,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包括国内外专家的调查组,“调查报告应该能在这个学期结束之前出来”,目前“不能披露进展”。
12月21日,“知识分子”赴武汉大学行政楼再次询问进展,一位学术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专家组的调查已经结束且有结论,目前已上报学校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可能在本学期结束前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