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建立强有力的学术打假机制

时间:2018-11-20 08:0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恪守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底线,然而,2009年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学术著作,学术造假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在全面梳理国内期刊发表的全民阅读研究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学术论文的剽窃抄袭比较严重。

  学术造假是学术创新的天敌

  学术造假是学术不端的集中体现,是学术创新的天敌,是对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公然挑战,对学术研究、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破坏极大。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声誉,严重阻碍着中国学术与中国文化、中国科技“走出去”。

  导致学术造假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是因为作者缺乏学术道德和尊重他人著作权的法律观念;客观方面是由于整个社会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既有表面的因素,又有深层的根源,涉及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人、商家、管理者和学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公司与组织、媒体等众多权益链条。

  建立学术打假的长效机制

  消除学术造假行为必须上下联动、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常抓不懈。打击学术造假,应该从被动式接受投诉举报、事后惩处为主转向主动式建章立制、事前预防。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借鉴“3·15”质量打假的做法,建立学术打假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有六个。

  一是公布剽窃抄袭的论著名单。在编辑出版专业媒体、国家新闻出版局官网、中国社会科学网、读书媒体上面,不仅定期发布编校质量不合格的书刊的名单,更要定期公布剽窃抄袭的论著名单,包括其书名(或文章名)、作者、责任编辑、出版单位的名称。与此同时,建立科研诚信举报网和数据分析系统,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和警示教育提供参照。

  二是举办学术质量打假晚会。就像“3·15”晚会一样,让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典型分子公开曝光,让恪守学术道德的模范专家学者公开亮相,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在净化学术风气、推动学术创新中的舆论监督、惩戒教育作用。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危害身体和生命,自然需要打假,而假冒伪劣的精神文化产品腐蚀灵魂和思想,更应打假。可以将学术打假晚会作为全国性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一个固定项目。

  三是健全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基金项目管理机构要为研究人员建立科研信用档案,作为其晋升职称、申请项目、提拔任用的依据。对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者,视其情节轻重和影响的大小,给予行政处分、停职、开除公职乃至判刑的处罚,并将其学术造假信息公示在本校、本研究所乃至全省、全国的有关网站上(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使其没有藏身之所。8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向社会征求意见。该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记入诚信档案,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此项规定须落到实处。

  四是扶持民间学术打假组织。学术打假人物及其组织应该得到官方、社会、媒体的道义支持、物质支援与法律保护,以发挥民间人士、民间团体在打击学术失信、推进学术创新中的重大作用。我国已成学术论著生产大国,学术造假之风也愈演愈烈,遏制此歪风必须群策群力。只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学术造假者才有可能因无处遁形而悬崖勒马。

  五是取缔代写代发论文的实体。代写代发论文(甚至还代写图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形成了产业链。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涉及受该基金资助的、被国外著名出版集团撤稿的28篇论文展开深入调查后发现,第三方中介机构论文代写服务的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其中以“幽灵评审”为代表的新型造假手段难以被人发现,代写的论文不仅发表在国家学术期刊上,甚至还能被SCI检索。代写代发论文是文明社会的怪胎,是学术界的毒瘤,是学术创新的绊脚石,代写代发论文的实体成为了学术造假的帮凶,必须铲除。

  六是完善并全面推广学术检测软件。解决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多发问题,不能仅靠作者的自律和编辑的把关,还必须依靠科技、机器。同方知网公司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自发布以来,在防治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学术造假行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超星公司开发的“大雅图书报纸相似性检测分析系统”,凭借超星海量的电子图书全文优势,实现了中文图书的相似度分析与学术不端检测。此后,同方知网公司也研发出“中国知网图书专著检测系统”,针对图书专著出版领域出现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和盗版、非法转载等版权问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学术检测软件的日益完善与全面推广应用,必定给学术造假者形成巨大的震慑力,使其难以容身。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弘扬大学精神

  总的来看,以上六个措施是学术打假的治标之举,治本之法在于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办法,并重建、弘扬大学精神。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