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扎根拉祜山寨:大地写论文 科技助脱贫
【解说】5月的中缅边境,气候炎热,草木繁盛。位于云南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的思茅松林里,一垄垄林下三七,长势喜人。一群村民跟在技术负责人身后,学习摘除三七病苗并用生石灰消毒。
科研团队扎根拉祜山寨:大地写论文 科技助脱贫
【解说】5月的中缅边境,气候炎热,草木繁盛。位于云南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的思茅松林里,一垄垄林下三七,长势喜人。一群村民跟在技术负责人身后,学习摘除三七病苗并用生石灰消毒。
【同期】(技术负责人 朱相林)像这个病苗我们发现,就像刚才我们做的就用这个生石灰把我们这个病苗连根带株全部给它挖起来。用生石灰撒一圈把它拌一下消毒。因为我们这边不用农药,只能用这种物理方法来处理。
【解说】93年出生的朱相林是扎根拉祜族聚居村科研团队的一员。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团队驻扎该地,建起一座“科技小院”。院士、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作物。
【同期】(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院士扶贫工作站工作人员 毛如志)我认为我们来进行科技扶贫,对我们本身也有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理论联系实际传播给当地群众。第二个对将来我们在做科研上还有教学上对我们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解说】朱有勇和团队调查后发现,云山村蒿枝坝村的热量、水源、降雨,还有土地条件,都堪称优越。然而在以前,粗放的种植方式让农作物产量不高,村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
【同期】(云南省澜沧县云山村主任 吉有清)以前这个地方种植的洋芋都很小,种出来都是小个小个的。
【同期】(拉祜族村民 李娜努)以前我们都在想这个林下的地可能一辈子都是这么荒着了。
【解说】在思茅松人工林下原生态有机种植三七,是朱有勇院士团队10多年的攻关的科技成果。云南松和思茅松林下适宜喜阴植物三七的生长,且松树的挥发物具有驱虫防病的作用,松针降解后形成的有机质也有利于三七的健康成长。在蒿枝坝村民小组,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开始发展“林下三七”种植,并将技术教给当地村民。
【同期】(技术负责人 朱相林)就给他们带来一些技术,科学的东西。因为好多估计以前都没接触到这些。像三七,管理这些非常精细。
【同期】(拉祜族村民 李娜努)收获很大的,同时我是朱院士的学生然后我自己也是种着三七的,种了两亩地。很期待(收获)。
【解说】将扶贫和科研结合的做法,让村民的思想也在转变。2017年秋天,朱有勇的“院士之家”迎来240位农民学生,李娜努也是积极跟随者之一。她已经参加3期“院士指导班”。不出意外,她的有机三七将于11月迎来收获季,以1000-2000元人民币每公斤的价格被收购。
【同期】(拉祜族村民 李娜努)现在我还是挺有信心的,(为什么有信心)因为朱院士耐心地教我们。我相信只要我们好好地管理,好好的跟着他们学,一定会有收获的。
【解说】如今,除了“林下三七”种植,蒿枝坝还先 后建起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真正把澜沧县的“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
记者 刀志楠 云南普洱报道
Hub解封,“开放知识”有多远?
埃尔巴金(Alexandra Elbakya)发文的9月5日,也是Sci-Hub网站成立的十周年纪念。埃尔巴金还表示,...(240)人阅读时间:2021-09-13六人竞赛抢答器的电路设计详细论文资料
六人竞赛抢答器的电路设计详细论文资料免费下载,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各种电子电路,电路图...(251)人阅读时间:2021-09-13代写高校教学论文与科研关系的浅析
论文关键词:非研究型大学 教学 科研 论文摘要:针对高校,主要指非研究型大学的过度重科...(232)人阅读时间:2021-09-13怎样找到专业代写发表教学论文的机构
教学论文就是讨论和研究有关教学问题的文章,发表教学论文也是教师评职称的必要条件。在...(213)人阅读时间:2021-09-13找人代写数学教学论文(成功经验)
由于很多数学老师忙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没有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找人代写论文变成了很好...(246)人阅读时间: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