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9 04:49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农业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呈现一定的共同特征,但推进农业现代化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和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
依托双层经营体制。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制度。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实践看,这一制度有着超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在整个农村制度体系中长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4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双层经营体制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统”与“分”的实现形式和结合方式更加多元化。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我国国情农情,具有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基础性制度优势,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了谁、依靠谁,是关系农业现代化动力和目标的基本问题。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实践看,正是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我国农业现代化由此具备了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共同推动的过程。在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协同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的推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激活了市场、要素和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不断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推进,市场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大”与“小”经营形态长期并存。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也是农业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没有采取单一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模式,而是坚持农业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既不盲目追求大规模,也不固守小规模,同时把“大”和“小”统筹起来,通过规模经营主体的带动,小农户也能够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从实践看,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适应性,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相融合。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等理念,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低碳等理念高度契合。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坚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不断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耕文化的赋能作用不断显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滋养。
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要求
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许多新趋势新特征,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新要求。
更加注重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国传统农业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世代积累的经验和物质要素投入,由于技术进步缓慢、缺乏资本积累等,往往呈现生产效率比较低的状态。推进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对农业发展范式的深层次变革。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培育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纵观全球农业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给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质的飞跃。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