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4 09:14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第一篇】论文题目:学校“减负增效”的实践困境及实施建议
摘要:长期以来, 学校“减负”受到应试教育、主体感受、国家课程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减负增效艰难前行。新的时代背景下, 受中高考改革的影响, 各学校减负增效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实践困境。各学校“减负”相似, 但“增效”存在差异;学校外部“减负”多, 而基于“学习者”的内在“减负”少;“减负”并未形成社会共识, 校内“减负”而校外“增负”。基于此, 学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实施减负, 区域政府要加强教育督导与治理,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减负; 应试教育; 以学习者为中心; 政府治理;
长期以来, 学生负担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重要因素。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在学生减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在新一轮的“减负增效”中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梳理学校减负的影响因素及实践困境,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依法办学, 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一、学校“减负”的影响因素
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 减负牵动千千万万家庭, 同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多研究表明, 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繁多, 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带来的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也有人口众多引起的激烈竞争, 重学历、崇尚品牌学校的用人机制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及舆论的影响等等, 也是重要因素[1]。纵观目前学校减负的现状,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减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倡导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却依然“扎扎实实”, 这背后有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在作祟, 当然也与现代教育的弊端有关。有研究者对1949年以来国家的减负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发现课业负担的内涵从50~60年代的时间负担到80~90年代的教学、考试负担, 再到21世纪的作业负担。目前, 作业负担似乎成为课业负担的代名词[2]。无论是时间负担、教学考试负担, 还是作业负担, 反映的都是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虽然社会公众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在具体行动上还是遵从了应试教育的实践逻辑, 因为此种逻辑给社会公众一种安全感, 不会对孩子的成长过于焦虑, 没有把控。具体到学校而言, 一些学校对“减负增效”的认识与行为存在脱节现象, 尚需深化。与减负相关的招生考试改革力度还要加大, 推进速度还要加快, 否则影响“减负”工作深入开展。随着中、高考方案不断改革出新, 对于马上就要实施的“必考+选考”的新中考方案, 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但同时也为学校的课程安排、课程整合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如何调整, 才会既能保障学生“必考+选考”的成功, 又能在选考情况下减少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对学校来说也是现实的挑战。
2. 减负受到主体感受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 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了课业、心理和经济负担[3]。以往我们比较关注的还是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对于学生感受最直接且比较隐性的心理负担却较少关注。当然, 这两种负担并非截然分开的, 较重的课业负担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只是这种心理负担对不同的学生因为主体感受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学生主体感受为负担, 有的学生却不以为然。负担的产生是主体与负担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有主观性与个体差异性, 不能等同。所以, 我们谈减负要关注到不同群体的主体感受, 不能“一刀切”地认为都是负担或都不是负担。我们要分析导致负担差异的主体差异, 特别是心理负担这种隐性的负担, 以及不同主体对负担本质的主观理解, 不能只关注负担的消极价值而忽视其积极价值, 其关键在于“度”, 适度的负担不仅无弊反而有益;同时, 我们也不能将负担只是减在形式上, 而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 纵观目前的许多减负政策及减负行为, 并未关注到减负“本身”或“内在”, 而只是在外面“打转”, 还是一种外部减负, 并未切入到负担的本质, 也并未关注到负担的主体本身———既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在减负工作中有些有经验的教师很难改变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 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 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从而加重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一些教师虽然参加集体备课, 但教学方式迁移能力不强, 有时照搬方法和课件, 造成了难度加大, 负担加重。
3. 减负受到课程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