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4 09:14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摘 要:本文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对如何在减负前提下提升作业质量进行了探索,从“减负增效”的意义、实施路径、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新作业理念、优化作业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和改进作业评价的具体实施路径,并提出了建立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构建研训一体的教研模式、建立家校协同机制等建议,以保障减负增效作业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减负增效 路径 作业设计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
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 《意见》”)。《意见》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但在30条意见中,强调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条目达16条之多。由此可见,“减负”只是纠偏,“增效”才是重点。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作业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必要拓展,也是落实“减负增效”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本文以“双减”政策为指引,从作业理念更新、作业内容优化、作业形式创新和作业评价改进四个层面,探索出一套在减负的前提下作业功能高效实施的有效路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方面发展,实现“双减”后的“质效双增”。
一、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意义
近年来,学生作业负担沉重的话题日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关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因此,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有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作业观”,系统思考作业的“关键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布置科学合理高效的作业,并从作业终端,倒逼课堂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将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转变学习态度,增加学习兴趣,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创新的作业形式以及多元作业评价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到极大提升,使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双减”政策引起诸多教师、家长与学生的深深焦虑,一方面他们赞同减负,但另一方面又不想失去“海量”作业带来的“短视”功效,认为“量减”势必会带来“质减”。因此,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有助于缓解教育焦虑、教育“内卷”等社会现象。
二、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作业设计理念
科学的作业设计理念是减负增效作业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只有拥有正确的作业设计理念,才能设计出质效双增的作业。
1. 厘清作业功能,发挥育人功效
作业具有以下功能:① 巩固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最初阶段,遗忘的数量多且速度快,因此有必要通过作业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② 反馈功能,通过作业,教师可以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学习指导策略,以更有利于有效课堂的构建;③ 沟通功能,作业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作答和技能体现,作业的完成过程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情绪情感,作业也可以拓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沟通形式,一份好的作业批改记录,能够架构起师生高效、便捷的交流途径;④ 发展功能,作业除了传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建构认知结构以外,还能够培养学习自主性、独立性、责任感、实践创新、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课改的推进,多数教师的作业观念有所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升学率的指引,仅仅重视作业的巩固和反馈功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忽视了作业在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发展功能。因此,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应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知识本位转向素质本位。
2. 纠正作业误区,“增量”未必“提质”
不可否认,作业为学习成绩带来的正向反馈使它成为提升成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刷题”已成为学业竞争的必经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部分教师的观念,认为“作业与学生成绩呈正相关”,因此布置的作业量不断攀升。事实上,作业是把双刃剑,量并非越多越好,研究表明,练习量达到“临界点”,便会出现学习的“高原现象”,呈现边际递减规律,不仅影响作业效果,还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2]因此,教师应以《意见》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为指引,修正自身对作业量的错误认知,并在实践中削减重复、机械性作业,精简习题,平衡好作业的“质”与“量”。
(二)优化作业内容,让作业“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