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2 14:13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家庭教育、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由于城乡差距,造成了村内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儿童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呈现出家庭教育错位缺失、学校教育体系不全、社会教育支持有限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对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在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家庭教育、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是人口大量流动造成的独特产物和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独特群体在高质量发展中必将受到重视。乡村全面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留守儿童教育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一、农村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留守儿童数量较大
我们以L镇为例,进行了调研。L镇位于三县的交界处,距离城市较远,是典型的农村地区。第一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尤其在非城镇区域,务农成为一些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为了提高家庭收入水平,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至江浙沪地区,造成当地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据当地统计数据显示,L镇目前共有千余名留守儿童,在各学段各班级中,留守儿童占比最多可达40%左右。
(二)隔代抚养教育支持不足,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当地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年龄普遍较年长,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留守儿童学业方面的辅导能力明显不足。其中,祖父母等高龄监护人精力不足,学习情况缺少关注,学业水平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呈现出整体偏低的情况。
身心健康意识缺乏。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人之间较大的年龄差距,导致当孩子患上生理及心理疾病时,家人们并不能敏锐的察觉到,从而导致孩子的情况日益恶劣。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别后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内心敏感,遇到问题时难以与隔代监护人之间形成有效沟通,与人相处时充满警惕。
(三)亲子交流错位缺位,监护缺失不利成长
留守儿童父母平均返乡频率为一年一次,特别是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父母超过两年没有与孩子见面。此外,在电话交流中,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主要交流话题为学习和听话,缺少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发展的关怀和安全教育。亲子交流机会少、时间段、话题窄,使得正常的亲子交流错位乃至缺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乡村中留守儿童家庭多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模式,大部分家庭中有两至三个留守儿童,大龄监护人精力不足,难以给予所有孩子关心和照顾,存在部分留守儿童被忽略的现象。受到祖辈年龄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加之“隔代亲”现象的存在,祖辈往往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严格要求。在生活上,除说服教育外,祖辈们缺少其他正确引导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在学习上,祖辈们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对教育现状缺乏了解,导致留守儿童在校外难以得到有效辅导。
(四)乡村教育亟待振兴,学校关爱仍需完善
家校衔接不到位。当地学校设立了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室,定期组织儿童与父母通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家访。但通过访谈,教师反应部分同学拒绝和父母进行通话;根据团队实地走访得知,留守儿童家庭并没有接受到来自学校的家访行为,由于学校关爱体系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难以得到全面关注。同时,学校教育缺少对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开发,缺乏第二课堂教师,导致乡村学生的特长难以被充分挖掘。
(五)乡村文化建设迟滞,社会教育发力不足
乡村文化建设中地方特色不够明显突出。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发挥作用不明显,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参与度不高,乡村文化建设“以文育人”效果发挥不够明显。在留守儿童群体基数较大的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多部门配合协调共同关注,齐抓共管。受文化水平影响,群众关爱保护留守儿童意识不足,在配合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方面积极性较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教育活动单一,社会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不够健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