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现代金融理论前沿综述

 

何镇宇 袁天昂

【摘要】本文在对文献资料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认为现代金融理论前沿存在五种代表性的观点。新古典金融学是现代主流金融理论,将与其他金融理论互补发展;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要在修正传统微观金融学缺陷的基础上,重建宏微观相统一的金融学理论体系;金融分析制度范式具有全新的有机哲学基础,其跨时均衡超越了新古典金融学的短期均衡;建立金融非中性的新金融观及金融体制研究范式;构建包含非线性金融理论、复杂性金融理论、系统动力学金融理论的系统科学金融理论。国外现代金融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资产定价、行为金融、公司金融等。国内有关金融学的研究主要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金融开放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P2P网络借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问题等。

【关键词】现代金融理论 研究领域 前沿综述

在金融理论的发展上,一般认为现代金融理论始于马柯维茨1952年在《金融学杂志》上发表的《证券组合选择》一文。关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金融研究领域及重点,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将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对现代金融理论前沿研究的现状、重要观点、研究重点进行综述。

一、现代金融理论的五种代表性观点

(一)新古典金融学是现代主流金融理论

吴晓求,许荣(2014)认为金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早期金融学、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现代金融学,以及以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为代表的新金融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现代金融理论在对金融现实问题的分析上是基本有效的,现代金融理论将和新制度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在理论上形成互补演进发展,短期内不会出现一个全新的金融理论范式。陈智君(2014)对新古典金融学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以及套利定价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新古典金融学的市场主体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的结构线性、均衡分析框架、设置很强的理论假定等显得过于理想化,而新兴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分形市场假说、金融物理学、Soros的金融思想、协同市场假说等)的市场主体是有限理性的、市场是非有效的、市场的结构非线性、非均衡分析框架、设置较弱的理论假定则比较贴近实际,但是新古典金融学具有强大生命力,依然不可替代。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基本趋势是走向现实化,放松理论假定、发展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框架和更写实的模型。王鹏,魏宇(2014)认为经典金融理论是建立在有效市场、价格随机游走与理性投资者等假设条件所构筑的线性范式基础上,因此对金融市场存在的典型事实表征刻画及内在机理表达阐述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金融物理学则把金融市场看成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用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的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的总体运行特征。但是,金融物理学和经典金融理论并非完全对立,经典金融理论提供了对金融市场运行特征的基础理解和研究的出发点,而金融物理学则在表述与解释市场特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两者应互为补充。王文(2017)认为金融将会对一国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力,政治也会对金融实践产生极强的干预力。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有必要从政治的视角对金融学理论开展新的研究,政治学应拓展至金融学的范畴。主流金融学理论缺乏对金融与国家的关系、金融与世界格局的关系的研究和探讨,政治金融学能够在这些研究领域上对主流金融学进行补充。同行为金融学与制度金融学一样,政治金融学也并不是替代主流金融学理论,而是对主流金融学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重建宏微观相统一的金融学理论体系

陈雨露(2014)认为建设适用于现实需要的金融学的出发点在于历史、制度、文化以及社会的初始条件。金融学的发展要在宏观和微观金融学之间建立起可信的逻辑联系,才能迈上新的高度。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化并具有严谨性,研究要基于经济的现实和经济的直觉,以经济思想为核心,才能构建具有良好解释力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架构。陈雨露(2015)认为金融体系不仅仅是资源跨时空配置的媒介,而是通过金融要素建立了整个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并嵌入到经济体系的所有环节。金融体系通过货币、信用等金融要素的流动路径和脉络会对宏观经济在时空上的配置动态产生内生性的影响,其中蕴含着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信息。因此,金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应该在纳入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基础上重建。陈雨露(2015)认为国际经济和金融学的主流理论范式缺乏内生性金融经济理论的系统论述,因此科学的经济和金融学方法论上需要建立金融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框架。具体而言,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要认识到传统微观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所存在局限性,以及传统宏观经济学对主要金融变量的认识存在不足,因此要修正其微观理论部分的缺陷,建立起微观宏观相统一,可以更好刻画现代金融体系运行规律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学则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一个包含金融、实体经济、政策相互作用的并具有内生逻辑的整体理论框架,以实现理论基础和政策实践的统一。陈雨露(2017)认为在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中,金融没有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到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中,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某些金融摩擦因素来表达,导致金融因素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实际上金融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需要在纳入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重新构建。当前已经有通过抵押物约束框架或者金融加速器效应等方式将金融因素以及金融周期等植入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三)金融分析制度范式具有全新的有机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