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7 13:04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稳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431个,包含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每年招生超15万人,在校生超60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占90%以上,毕业生超200万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极。顶层设计日臻完善、质量效益继续提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新的要求。怎样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如何在兼容并蓄中立足中国本土,突出时代特色?日前,在第十届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海内外800多位与会代表分享了各自办学成功的经验,探讨解决新形势下共同面临的挑战,探索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水平合作办学发展的“中国路径”。
兼容中西教育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不是简单的课程对接或教师互换,而是涉及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深度融合创新,乃至衍生到经济、文化、政治等不同视角的碰撞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对接起来,这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长期以来,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经常在不同场合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纽约大学要来参与上海办学?为什么华师大要选择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
俞立中表示,纽约大学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多元文化基础的全球教育体系。华师大则希望能够和世界一流的大学合作,近距离地观察学校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来推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所以,两所高校的合作办学,其实是双向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不是简单的课程对接或教师互换,而是涉及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深度融合创新,乃至衍生到经济、文化、政治等不同视角的碰撞交流。如何在兼容并蓄中立足中国本土,突出时代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既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的新探索,又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新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认为,探索中西教育体系的兼容,需要在体制融合上下功夫,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指导新的办学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对加强党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但当前,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党建工作存在短板。“目前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在党建方面仍然存在弱化现象,甚至在个别学校有的党员不敢亮明党员身份。”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陆万伟认为这种现象不太正常。
“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根本保障。”管培俊表示,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当中师生国际交流平台的特点,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如何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师和管理人员引进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正确办学方向。
“并不是有了党委、党组织,就等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理事长林金辉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是由中外合作办学性质决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路走特色党建之路。上海纽约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将党委组织挂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党委下,保证了学校党的运行的一些规范和大学相符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明确规定对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陆万伟表示,这也是学校与其他中外合作高校相比区别最大的地方。同时,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牢牢把握思想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导权,目前本科生已有三分之一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聚焦质量生命线
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首先要把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提上去,将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发展落到实处。在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在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背景下,更应该强调创新引领、辐射示范、风险管控以及依法保障。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不出国门的留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林金辉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无疑将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满足人民对多样化、高质量、国际化教育需求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中外合作办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消化、融合、创新,在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中外合作办学独特的制度设计及在办学实践中积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世界共享,直接参与了全球教育治理和教育规则的制定,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