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00:39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2021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说明
培养计划
2022年5月17日
点击数:2006
一、学科简介
199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主要服务于轨道交通和电力领域、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2010 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现有专任教师 6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32人,教育部高校电气类专业教指委委员 1 人,河北省政府特贴专家 1 人,河北省优秀教师 1人。
本学科以“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基础设施性能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 个国家级平台和“河北省电磁环境效应与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行车控制央企重点实验室”等 8 个省级平台为依托,发挥该学科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优势,实施“厚基础+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全日制模式培养,为中国铁路交通工程发展和河北省地方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隶属于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变换、输送、分配、存储的理论,研究电力系统的测量、保护、调节、控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及其他电力系统新技术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涉及电力系统检测与自动化装置、分布式发电与牵引供电技术、现代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方面。
二、研究方向
1.电力系统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电能质量检测与控制、高低压电器智能化。
2.分布式发电与牵引供电技术
主要研究分布式发电系统、综合能源系统、智能牵引供电系统、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现代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主要研究智能电网、新型电机及控制、故障诊断与安全运行、新型节能技术等。
三、培养目标及要求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主要用于培养电力系统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高级研发与技术管理人才。
1.培养研究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本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运用该门外国语听、说、读、写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有能力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工业生产部门从事本专业科研、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和运行工作。
5.具有较强科学理论素养、人文环境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学习年限和培养方式
(一)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最短学习年限为2年,全日制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非全日制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的经申请,学习年限可提前为2年或2.5年;超过基本学制的经申请可延期毕业,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若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发生变化以最新的规定为准。
(二)培养方式
1. 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科研团队联合指导。学科成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监督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等环节。
2. 采取课程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报告,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3.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企业单位成为研究生的培养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
五、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
完成课程学习及各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后授予工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