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5:34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节气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里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学生学习画与“雨水”节气相关的花伞。赵敬东摄/光明图片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4届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倒数,历经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落至“立春”,盛会缓缓拉开帷幕。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数,惊艳世人,被誉为“中国式浪漫”。二十四节气作为古老中国的文化血脉之一,被称为“时间里的中国智慧”。
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学校里,不少节气课程、节气活动也纷纷开展起来。校园里的节气教育应怎样更好地开展?在现代中国,如何让这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日常?记者特邀请相关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的是文化自信
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做倒计时形式,被广为夸赞,您认为这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有着怎样的意义?
刘晓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巧妙使用了倒数二十四节气,编排得别具匠心,这个环节让全世界一下就注意到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这样辉煌的时间文化。二十四节气展示的美,是中国时间文化之美。春来冬往,四季相承,大自然在时间的循环中,为我们展示出生命的魅力——从萌动、生长、凋零到沉潜和等待。作为一个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学者,我高兴中国时间文化之美能通过这样特别感性又饱含深刻抽象的形式展示给全世界,更高兴这会让更多中国人关注到二十四节气。
时间的文化是牵系这个世界每个人的文化。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在古代,而且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时间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东亚国家时间生活的重要部分。犹记留学日本时看到每个节气起始的日子,电视台主播会特别播报“今天是白露”“今天是夏至”。在韩国的电视里也是如此。在中国已被认定的42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二十四节气特别受关注。从餐饮到服装再到各种艺术设计,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都看得到二十四节气的影子。我们看到有才华、有创造性的人们,正在努力把二十四节气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里。
陈连山:二十四节气是简明的物候历,是传统历法中的纯阳历部分,跟世界通行的公历十分一致。用二十四节气来代表中国文化,突出的是中国与世界共通的一面,自然也更容易使外国人理解。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用阴阳合历性质的夏历(即农历)来做倒计时呢?那倒是完全中国化的,能够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能够显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他者”,但可能淡化我们与他国人民的共性,不利于沟通理解。因此,这次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国人已经在“地球村”站稳了脚跟的自信。
王德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所展示的,不只是一个个的数字,一个个孤立的点,它是带着中国人的天地人物间四季流转、生机勃勃的文化世界向我们袭来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这很中国!是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幽雅意境和智慧情感的展示。它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文化感动和文化自信,也向全世界显示了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风华。
开幕式倒数内含着中国传统的美感和智慧,表现方式却是现代和青春的。它以作诗的手法来完成节目,以“赋比兴”为手法,所有画面都依托诗词的意蕴,用超高速的拍摄方式表现古诗词的意。它所展示的以二十四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唯美、智慧、青春的形象,将长久地影响之后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学习、了解和体验。它本身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传统文化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