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3:1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转变观念天地宽
“以前栽庄稼就是凭经验,重栽不重管。参加培训后,我把学到的技术用来管理,现在我家的枇杷长势很好,等到盛果期,这18亩枇杷每年的纯收入估计不会低于15万元。”在蒙自市冷泉镇楚冲村委会龙古塘村,村民李约抽指着自家的枇杷园高兴地说。李约抽说的培训,是我州为了提高移民致富能力,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水库移民开展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我州,像李约抽一样的受益者不在少数,他们通过培训掌握技能,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纷纷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脱贫致富能力弱,是水库移民群众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州积极探索发挥移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底气”。
“移民要致富,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劳力技能都要跟上时代步伐,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移民致富能力,让他们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到生产实践中,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帮助移民增收致富。”州搬迁安置办负责人如是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州将“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引导移民群众更新观念,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激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通过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移民培训,提升移民技能素质,增强“造血”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移民,促进移民转产转业、就业增收。
为帮助库区困难移民完成学业,我州每年都输送一批移民子女到大中专职业院校学习深造,提高移民综合素质,拓宽移民就业门路,有效地缓解了移民就业难的问题,促进了移民增收,累计输送移民子女接受大中专职业教育近300人。
2018年,我州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经过州、县两级移民管理机构的审核把关,把符合条件的移民子女48人输送到大中专院校就读,并享受减免学费和补贴基本生活费等优惠政策。
身有一技之长就不愁就业,精益求精更能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州大力实施库区移民教育培训工程,进一步提升移民群众素质,提高其致富本领,有效促进了库区移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蒙自市搬迁安置办以培养新型移民、服务移民为重点,加大力度提高移民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去年,该办联合市中华职教社、期路白乡举办为期10天的“巾帼助脱贫��巧手绣幸福”民族刺绣培训班,70余名妇女参加培训后转变了观念,使民族传统刺绣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移民妇女也学会技艺实现增收,得以脱贫致富。
不仅是在蒙自,在全州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们都在利用农闲时间“充电”。
马堵山水电站水库建设带动了沿线休闲观光旅游业快速发展,但库区部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经营服务技能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地方发展和移民增收。个旧市依托库区民族文化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学习新技术,吸收新知识,在蔓耗镇马堵山村委会举办为期30天的移民中式烹调师培训班,培训内容为食品安全规程、民族特色食品制作、服务礼仪、客房服务等,50多名移民群众报名参加培训,为移民安置区打造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保障。
既要“请进来”开展技能培训,又要“走出去”学习取经,个旧市还组织保和乡麻玉田村小组移民到弥勒、蒙自移民村“取经”,参观学习蔬菜产业管理,新型杂交水稻生产、加工、保存等技术,让移民开拓了眼界,促进移民的就业创业发展。
弥勒市弥阳镇东红村是一个移民村,也是州级“科普示范村”。近年来,该村大胆创新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蕃茄种植,探索出一条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东红村的蔬菜产业,是外出学习种植蔬菜经验得来的结果。”村干部朱丽华介绍,几年前看到周边村寨种植大棚蔬菜,就号召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蔬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村里邀请农技专家授课,不定期到田间地头指导,提高蔬菜管理水平。村小组还建起了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村民昌存芬深有体会地说:“过去主要栽水稻和玉米,每年收入有3000元左右,近几年改种番茄,运用学习的技术进行精耕精管,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年收入也成倍增加。我们都尝到了科学种田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