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考研人数破340万,仅成就一个“外热内寒”的市场?

时间:2020-03-18 12:3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创: 千平 极致洞察

考研人数破340万,仅成就一个“外热内寒”的市场?

考研人数破340万,仅成就一个“外热内寒”的市场?

据教育部消息,2020年度考研报名达到34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在近几年连年持续的“考研热”背后,考研赛道却在资本市场屡屡碰壁,2019年涉考研投融资事件仅发生一起。考研这一市场体量持续扩大的细分领域,为何迟迟难以获得资本垂青?
1
“考研热”还是“公考热”?

据教育部最新消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874万人,而研究生报考人数最终确定为341万人,比去年多50万人,较2017年翻了一番,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17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考研人数为203万人;2018年全国大学生毕业820万人,考研报名人数达到238万;2019年这两个数字达到834万人与290万人,较2018年增幅达到21.8%。

考研人数破340万,仅成就一个“外热内寒”的市场?

考研人数破340万,仅成就一个“外热内寒”的市场?

类比“考研热”,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公考热”,2020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总人数为139万人,过审127万人。但相比于2020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研究生考试报考总人数几乎达到其2.5倍,比公考报考足足多出200多万人。但奇怪的是,以公考起家的中公教育现已成为市值过千亿的教育企业,稳稳立足赛道。反观目标群体相仿、需求互有交叠的考研市场,却始终没能跑出来个独角兽。
整体上看,考研热度连年提升,报考学生范围也加速向往届学生和在职人群拓展开来。考研市场的日益庞大主要得益于对于提升学历的需求日渐强烈。伴随就业压力提升以及本科学历的普及,学历提升的需求向下可以延展到18岁以上所有在校大学生,向上可以拓展到40岁靠上的知识就业型人群。因此,报考研究生考试的群体广泛分散于全国各地、各级城镇甚至各行各业,就业和个人职业能力提升是这类人群的两大核心诉求。
2
传统机构面临变革,综合性巨头纷纷入场

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早期传统的线下考研辅导培训机构带来巨大冲击。传统的线下教育辅导机构如文都教育、海天考研、启航教育、跨考教育及万学教育旗下海文考研等,部分依托原有优势纷纷布局在线教育,孵化了诸如文都网校,海天网校等在线教育平台;部分如跨考考研、海文考研依旧深耕线下,采用面授和集训等线下培训辅导形式。
2015年,跨考教育被A股上市公司洪涛股份以2.35亿元的对价收购70%股权并签署对赌协议,但标的公司跨考教育有两年未能完成业绩对赌,只得按对赌协议约定赔付补偿款。
2016年是传统考研品牌集中进行资本化变革的一年。成立于2005年的考研培训品牌文都教育,于2016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9亿元;净利1138.21万元,同比增幅达636.71%。一年后,文都教育摘牌新三板,而就在摘牌前10天,文都教育刚刚募集资金3828万。
此外,主打管理类硕士联考的泰祺教育2016年也新三板挂牌,2018年营收1.03亿元,同比增长44.92%;净利润为1731万元,同比增长34.64%。2016年底,同样以管理类联考考研为核心的太奇教育挂牌新三板。只不过太奇教育于2017年开始面临了经营危机,产生巨额亏损,股票简称已变更为ST太奇。透过挂牌被动的业绩曝光,传统线下培训机构盘根错节的生存状态被搬上台面,也为各综合性巨头的入场埋下伏笔。
在线教育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剧变在于为头部教育企业带来了切入市场的机会。考研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传统品牌没能及时跟上变革,始终未能跑出一个全国性的领导品牌。各赛道头部企业类似新东方、中公教育等逐渐依托渠道、营销、技术、资源等优势,开始横向拓展,将业务蔓延至考研培训,进一步蚕食这个细分市场。
早在今年3月,有资深私募投资人向FirstInsight极致洞察透露,某知名考研培训机构独立境外IPO遇阻之后,积极寻找被收购的机会,但因多方面原因,该项目在资本市场反应并不强烈。
具体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行为习惯的改变,传统线下考研培训机构已无法满足日益广阔的考研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自学备战考研,选择上网观看价格较低甚至是免费的考研视频和公开讲座,这让教育行业头部企业纷纷瞄准考研市场这块蛋糕。新东方在线、中公教育、沪江等都开始布局研发考研产品,规模化线上考研辅导培训课程。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