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这股吹起了《流浪地球》的东风,还能吹起什么?

时间:2020-03-04 21:4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这股吹起了《流浪地球》的东风,还能吹起什么?

上映一个月,票房45.57亿——《流浪地球》不仅领跑了2019年春节档,还稳稳拿下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第二。

关于电影的各种细节在密集刷屏中传播着。其中秦鉴姐最感慨的一条这样讲:

这股吹起了《流浪地球》的东风,还能吹起什么?

无疑,在电影票房和口碑均大获成功的情况下,背后的故事才有资格被讲出来。

但远没有讲完。

其实,在《流浪地球》成功的背后,还有另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它默不作声,却谨慎深重,它也很值得大书特书,因为它可以复制,可以借鉴,可以在很多其他领域作出更深的探索,取得更大的价值。

资本和政策的扶持。

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后,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刘慈欣短篇小说中选出来三部作品,联系了很多国内外的大导演,希望可以执导,均被拒绝。

最后,他们找到了郭帆,让他“试着弄一弄”。

郭帆自己曾经是国家电影局选中去美国好莱坞学习的新生代导演之一,他对成熟电影工业模式一直非常向往。

这一试,就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从2014年,由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之后,国产电影就开始慢慢追赶超越了。很多青年导演和编剧,也都是在这种政策红利下有了更好的选择和发展。

这个故事不感人,对比“传承故事”的蒙太奇感,它甚至有些平淡,但这样的扶持模式,才是所有故事的起点,并且,它在很多领域发生着,比如——

众创空间。

这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概念。它的雏形是骇客空间(Hackerspace)——在一个开放性的大空间里,会员共享服务器、网络、音视频设备,工具等,进行独立或团队项目。

这股吹起了《流浪地球》的东风,还能吹起什么?

德国某骇客空间实拍图

到了中国,它的模式被借鉴并发扬,成了很多地方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或起步阶段新项目的重要形式:

由政府出资搭建场地,寻找管理团队,成立众创空间。

而众创空间会在有想法、有技术却暂时不具备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团队,或者有创业前景的新项目团队里筛选,挑出更适合本地区的项目进行孵化。

如果不是中影的IP计划,郭帆不可能拿到流浪地球的拍摄许可,如果没有国家电影局的新生代导演扶持计划,他也没有机会去好莱坞学习。

那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和半路转行的郭帆一样,他们只有技术和创意,没有人脉,没有资金,没有经验,除了技术和想法,几乎只有热情。

但是政府扶持的众创空间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一旦成功,就是双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在读博士——冯必先,有一个创业梦。

求学几年,冯必先创业的念头越来越明晰。可创业的风险实在太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让他望而却步。

先不说别的,一个8人左右的小团队,想要在西安租一处非常基础的办公场地,每年开支也在三万左右了。再加上团队的其他开支,口袋里没有50万,哪敢考虑创业?

2018年3月,冯必先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当时还在读研二的他,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取得了陕西省金奖的好成绩。

这样的契机下,他得到一个好机会。

由于团队研究的方向和咸阳高新区的三大产业非常契合,研究生还没有读完的冯必先,在咸阳高新区的双创基地拿到了入驻资格。

首先被解决的问题就是:整整一年的办公场地,免费使用。

这已经不是一笔小钱,同时,咸阳高新区还为入驻企业免除了水电网费用,并提供创新孵化基金。

这份孵化基金的获取门槛并不算低,但冯必先团队通过了考核。拿到200万整的孵化基金后,冯必先没有了后顾之忧。

直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原来那个研究生团队,已经成长为陕西闪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拿到了市场风投,在很多大平台得到展示。

这一切,就起源于咸阳高新区双创基地。

这股吹起了《流浪地球》的东风,还能吹起什么?

咸阳高新的双创基地,叫做筑梦·创享空间。这里对入驻团队的要求是:围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大健康、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创新产业方向。

这里的政策非常好,有多好?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场地免费使用和水电网费用,以及创新孵化基金之外,咸阳高新区管委会还配置了专门的创业服务团队,来负责空间的基础服务和管理。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