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慈文传媒]文学创作40周年,马爷复旦呼吁现实主义传统回归

时间:2019-11-11 13:5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6月1日儿童节,慈文传媒(行情002343,诊股)创始人、首席内容官马中骏,我们熟悉的wuli马携他的粉丝会会长慈妹儿一起出席了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创新实践高峰论坛,活动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手远东宏信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旨在为学界、业界、部委机构等搭建起沟通桥梁,并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为专家、学者、部委领导等多方打造互动平台,探讨媒介融合发展态势,探索文娱产业趋势,洞察媒介资本走向,研讨传媒产业的学理性与系统性,共同推进中国传媒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搭建具有中国特色传媒理论体系和实践创新平台。wuli马在活动上的行程十分充实,既作为传媒产业相关的重量级嘉宾发表主题演讲,同时还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主持下,与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光线传媒(行情300251,诊股)总裁王长田一起共话共话“2019 年度传媒产业展望”。详细内容,慈妹儿的学习笔记已经加载完成。

  Part1.

  再谈现实主义,wuli马强调态度最重要

  四十年前wuli马的出道作品《屋外有热流》,讲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孤儿家庭的故事,这部作品如果用今天再次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现实主义”。wuli马谈到,尽管现在“现实主义”是一种潮流,但“现实主义”并不是这两年才有的,只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忽然成了一个时髦的主题,“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开始就有的,每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的观照;说得近一些,近两年影视行业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爆款作品,无论是去年的电影作品《我不是药神》,还是今年年初的《都挺好》以及正在热播引起广泛关注的《破冰行动》,现实主义题材不断给影行业带来诸多惊喜。”

  当代的现实主义创作,本应在无边且变化当中的现实生活里提取到源源不断且丰富多彩的题材,但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是这样。wuli马指出,很多打着“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是悬浮的、狗血的。“我们需要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更需要现实主义态度的回归。”

  什么是现实主义的态度,wuli马提出了重要的一点:现实主义要反映当下。wuli马举例谈到,“《知否》中对于家庭教育、婚姻利益与爱情关系等等现实问题的探索,通过一个几百年前的故事,反映的是当下会思考、会焦虑的问题,这是现实主义的表达。甚至科幻作品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如科幻现实主义作品《北京折叠》利用科幻的叙事形式来曲折揭示社会现象,反映生活世界。”

  另一点慈妹儿想和大家分享的是wuli马讲到有关现实主义的呈现方面。“我们的影视工业或许是进步的,我们的海报越来越精致、我们的拍摄手段越来越先进、我们一部作品的硬件配置越来越向好莱坞看齐,但我们却越来越‘假’。”为什么这样说?wuli马一句话总结,“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或者是亚洲的影视作品中,似乎不太愿意承认‘丑’的存在。”

  仔细想想,这的确是中国影视的常见操作,每个人都化着精致的妆,在打光下,演员们的皮肤完美无暇,女孩们都纤细苗条,胖一点的则被设定成为“笑点担当”,演员们不能上年纪,因为一旦不是“少男少女”,则要直接进化到“爸爸妈妈”……但真正的现实主义不是这样的。

  wuli马举例说了两部“慈妹儿出品”,《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是慈妹儿家在2010年播出的一部作品,里面的主角是菜市场卖肉的马一毛,平时卖肉还喜欢“揩油”,捞点外快,在现在看来是很不光彩的行为,剧里他也被扣上了“坏分子”的帽子。《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慈妹儿家去年播出的一部剧,剧中的优秀青年马朝阳,没有优秀的外表、显赫的家境以及霸道总裁的性格,他是农村来的大学生,长相普通,性格又固执又软糯,甚至没有自己的老婆硬气。这些人物,都不够完美,这些作品发生的地方,也不够光鲜亮丽。《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是上海弄堂里的故事,《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四川绵阳的导弹发射基地里的故事。“我们的作品里,一定要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wuli马这样总结现实主义的呈现原则。

  Part2.

  资本还是艺术?情怀还是市场?wuli马说:不会打架的

  wuli马在本届高峰论坛上的第二个行程,则是与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一起参与的“2019 年度传媒产业展望”圆桌论坛。这两年在各种“寒冬”类话题下,慈妹儿学习过的圆桌论坛大都是与内容创作、守正创新有关,但这次的内容,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主持下,聊到了一个慈妹儿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在wuli马个人身上就有着淋漓尽致体现的话题:艺术和商业到底是不是冲突的。

标签: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