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研究生报名人数 创历史新高 攻读硕士需理性

时间:2019-11-04 11:5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20考研报名已于10月10日正式开启,考研人数的数据不断刷历史新高。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每年增长率维持在4%左右。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18.4%。而截至目前,2020年考研报名规模更是已达到290万人,至10月30日报名结束预计将突破350万,或将创历史新高。记者对参加到考研大军中的备考人员以及相关专家进行采访,尝试分析考研热的原因以及对准备攻读硕士的人群给予相关建议。

应届生成考研主力,往届生比例亦持续走高

数据显示,应届生的报考人数占据考研人数的大头。面对大四毕业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应届生选择了后者,走向考研深造这条路。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全班共计40个人,只有5到10个同学选择去考研究生。如今我已经毕业快10年了,听学弟学妹们反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都选择去考研。一个班可能选择考研的人数占比百分之七八十。”已经毕业近10年的研究生张明说,现在他的学弟学妹们对于考研热情远超于当年他还在重庆大学求学之时,“去年,听我们专业的老师说,这一届,我们专业里,有一个40个人左右的班级,有23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应届生占据考研大军中的大头,而往届生报考的比例也在增加。《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非全日制招生纳入统考之后,2018往届生占比进一步扩大,往届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占比为45%,接近半数,往届生考研热度越来越高。

在媒体行业工作三年了的丁楠就是往届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今年6月份她辞去了工作,决定重返校园进行脱产学习。“工作久了就会有疲惫期,日复一日的加班压力也让我身心疲惫。现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就想通过考研让自己换一个环境好好静下来,也去想想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去走。”丁楠说,即使大家认为她工作前景还可以,重返校园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去考研深造。

在考研大军中,有丁楠这类想要静下来学习的人,也有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选择提升文凭的人。

而业内人士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学风的规范,同时也会催生功利性的考研目的。

考研促进学风规范,但功利目的也日益凸显

根据《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对考研动机调查显示,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首要动机,占比36%;而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的动机占比21%,屈居其后。因此,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确让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进修。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本二本的学生往往成为考研主力,其中还没上大学就想好了要考研的大有人在。湖南某二本院校新闻专业的刘瑶从上大一开始就有考研打算,“高中时期,我是我们株洲的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本来打算考湖南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但是我属于那种一临近大考就很紧张的考生,所以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仅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自己很不甘心。” 刘瑶说,考虑到自己年纪比同龄人偏大,所以也不想再多浪费一年时间去复读,于是从大一开始就有了要考一个重点大学研究生的想法,给自己一个比较好的就业起点。刘瑶宿舍的同学曾曦介绍,刘瑶每天都是早上7点就会出门去图书馆,晚上10点钟才回来,这样的学习强度让整个宿舍的人都感受到了紧张的氛围,也带动了大家一起燃起了考研的热情,在大四这一年,她们宿舍的6个女生都选择了考研,其中有3个考上了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现在的学生,有强烈的考研的热情是好事,但是也要避免一些太功利性的考研目的。”张明坦言,他也有些担心,学弟学妹仅仅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或者只求一纸文凭等其他功利性的目的而走向这条路,“不管是想要一个更好的就业起点,还是想要继续深造,这都能促进自身的进步,是好事;但是不要用甘心和不甘心之类的想法来影响自己,考研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不代表你考上了就能有很好的就业机会,也不代表你是二本院校出身就找不到好的工作,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件事。”

专家提醒:攻读硕士需多方更理性

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王俊贤看来,只有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共建,才能更好地帮助考生理性选择考研。“社会对人才培养与筛选应有合理期望,树立良好的生涯规划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王俊贤说。

标签: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