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就业被嘲、招生遇冷 非全日制研究生成“鸡肋”?

时间:2019-10-30 12:1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就业被嘲、招生遇冷 非全日制研究生成“鸡肋”?】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当于本科生课程水混学位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一度占据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舆论热议。 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中国商报)

  “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当于本科生”“课程水、混学位”“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一度占据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舆论热议。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

  就业难社会认可度不高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这表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招考统一试卷及录取标准实行并轨发展;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学历学位双证管理,具备同等法律效力;毕业标准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致,保证同等质量。按照通知的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与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补的全新学位类型。

  不过,很多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知还存在“花钱就能上”“混文凭”等诸多误读,导致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

  某国企北京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赵强对中国商报记者明确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在校招阶段不考虑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因在于其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比较“水”。“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时间长,跟导师做科研的经验丰富,我们在招技术性的岗位时,比较看重这一方面。非全日制的含金量要少得多。”赵强说。

  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绝大部分为在职考生,应届生报考意愿较小。去年考研失败的应届毕业生陈熙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曾有机会被调剂为报考学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但考虑到高昂的学费和用人单位认可度问题,他放弃了调剂,选择再次考研。

  “对有些用人单位来说,学硕的含金量高于专硕,专硕高于非全日制。虽然学位都是硕士,但其实这里面是存在一条‘鄙视链’的。”陈熙对记者说。

  那些接受调剂而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应届考生,则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他们“吐槽”:无论是各地政府的人才政策,还是许多事业单位、国企的招考,都一律强调“全日制”学历身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更适合已经就业的人,为了提升能力或学历进行再深造。”北京某高校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老师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社会上存在的以招生门槛看学历含金量的“学历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学历歧视。

  “本来,非全日制培养模式为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多元选择,而学历歧视无疑阻碍了多元选择。消除社会的学历歧视,破除唯学历论,需要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质量,而不仅是学历。要让用人单位做到这一点,每所高校必须严把质量关,使不同渠道招来、采取不同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达到一样的培养质量标准。”熊丙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招生难期待政策支持

标签: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