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暑假逆袭”“赢在起跑线上”?教培机构制造焦虑 家长纷纷“入瓮”

时间:2019-10-17 18:0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区肯定不够。”

  暑期里,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让何海(化名)莫名焦虑。

  这是别人眼里的段子,却是何海正要面对的现实。何海的儿子刚过完7岁生日,转眼就要上小学,他的英语刚学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课外班的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经能用英语讲故事。何海满心焦虑。

  在“暑假逆袭”“弯道超车”“上课外班‘抢跑’才可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喧嚣声中,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7月2日,教育部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加强校外培训监管。然而,暑期即将结束,课外培训机构乱象仍频:超前教育和焦虑营销成为培训机构吸引生源的两大法宝;需求膨胀但市场准入门槛低,部分课程质次价高。

  培训机构制造焦虑有哪些套路?教学质量、培训效果真的像机构们吹嘘的那么好吗?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

  培训机构“制造焦虑”,家长纷纷“入瓮”

  “220-173=47,仅剩47个名额了!”

  “仅剩43个名额了!”

  “再不下手赶不上了!”

  某机构招生老师在微信朋友圈用“减法”营销“制造焦虑”,营造“抢到”就“赚到”的氛围。

  一些已经报名参与春季班的家长,为了在暑期“续班”,还要登录APP线上抢课。助教老师一轮接一轮的倒计时“读数”更让气氛愈加紧张,“孩儿爸连WiFi,孩儿妈换4G”,某时某刻,全家为了“抢”一个课外班严阵以待。

  课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焦虑营销已然“成功”地“感染”了家长们。

北京西城区家长冯欣(化名)暑假里把女儿送进海淀区某课外班,她总感叹自己“觉悟”太晚。

  冯欣的女儿9月开学将升入新初三,在这个京城最“火热”的季节里,冯欣母女每天往返于西城的家和海淀的培训机构。看着那些对课外班驾轻就熟、一脸淡定的孩子们,冯欣说,“一天上四门课的不算多,还有一天上十个小时的呢。”

标签: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