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996”就辛苦了? 比起光头考研小伙的“616”差多了

时间:2019-08-09 10:1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最近刘强东的“996”火了。但不妨来看看这位小哥的“616”。盐城工学院的闫春旭坚持6个月每天看书16个小时,用这套“616”作息表,熬过酷暑,熬过寒冬,最终,在近日公布的河北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拟录取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欣喜,只有一起考研的研友们能体会。 紫牛新闻记者 范木晓子

  工科男获奖50多项,热爱写作结缘传媒

  在江苏省盐城工学院,天还蒙蒙亮的时候,起得稍早的人都会看到一位操着徐州口音的小伙,准时出现在图书馆门前只亮着半盏灯光的路灯下。他左手拿着一本破旧不堪的书籍,肩上背着一个略显臃肿的书包,嘴里不停地嘀咕着,路过的同学很少有人听懂他在背什么。这位小伙名字叫闫春旭,盐城工学院2014级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  

  作为一个理工男,闫春旭可谓是一个“另类”。从小酷爱写作,“每次看到身边有趣事或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想把它们记录下来。”闫春旭说,虽然大学本专业是车辆工程,但他在校期间,陆续发表了消息、通讯、散文等各类题材稿件300余篇,4篇登上“微博热搜榜”,5篇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转载。大四时,他用13万字的《原来只有四年》,记录了美好的大学生活。

  在校新媒体中心任主席期间,较好的文字功底使他如鱼得水,有了用武之地,他负责运营的学校官方微博曾多次位居“微博校园榜”全国第一,甚至击败了武汉大学等名校。更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将学校官方微信的粉丝从数千人运营到近3万人。从此,闫春旭和新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8年5月,闫春旭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他还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50余项荣誉奖励。在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叶美兰更是为闫春旭点赞喝彩,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艰苦奋斗、志存高远、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源于热爱,走上跨界考研之路

  对新闻采访越是喜爱,闫春旭便越是欲罢不能。但是他也意识到,尽管自己采写了很多新闻稿件,但在新闻意识、采访技巧、传播途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

  “将来我想当一名优秀的记者。”闫春旭向紫牛新闻记者坦言,自己特别喜欢媒体这一行,如果选择从业媒体,那他大学四年的课程就荒废了,但如果选择做新闻人,一定要通过考研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考研专业的选择上,我纠结了好久,如果选择原专业,难度会小一些,但如果跨专业考新闻传播,难度会很大。

  就在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时,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韩雅丽老师点醒了他,老师告诉他:“你既然喜欢写作,为何不挑战一下自己,坚持自己的兴趣,考一个新闻传播的研究生。”经过深思熟虑后,闫春旭决定为此一搏。

  每天学习超16个小时,一本书背了21遍

  凌晨4点30分,闹钟刚响,“扑通”一声,闫春旭立马从床上坐起身来。害怕再次睡觉,右手使劲往额头上拍了两巴掌。强打起精神,摸起羽绒服就往身上套。开了灯后,穿上鞋子,拿起牙刷牙膏准备去刷牙。一系列动作完成,闫春旭仅用10分钟。

  为了能够省出更多时间,他尽可能地压缩吃饭时间,就连上厕所都精确到每一分钟。晚饭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对他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面条需要师傅现做,每次窗口前都排很长的队伍,总要耽误很长时间。”

  就这样,每天凌晨4:30起床,深夜12:00睡觉,每天学习超过16个小时。现在回忆起来,闫春旭颇有感慨:“专业课较难,背的内容多,自己又是跨考,时间紧急,任务重,每天就想能多看一会是一会,能多学一会就是赚到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闫春旭一直将一本名为《传播学纲要》的书带在身边。作为跨考学生,闫春旭深知自己的不足。6个月里,这本274页的书被他反复背阅了21遍,用胶带修补,又用固体胶修补,可经不起翻开次数太多,没过一周就要重新修补一遍。闫春旭说,传播学课程很难,加上自己又是工科生,好多地方很难理解,他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最多。“这本前前后后被修补过十多次,每次把这本书握在手里,细心地呵护着,像一个宝贝生怕别人弄坏。”

  考研前剃光头发

  激励自己“从头再来”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