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莫言是不是当代中国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图)

时间:2019-06-23 21:2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华声在线导读]

  瑞典当地时间11号下午1点,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7点,瑞典文学院将揭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此之前,有关中国作家莫言有可能获奖的消息已经成为不少中国媒体热炒的话题,引发各界热议,看法也不尽相同。莫言获奖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热炒莫言可能获奖的消息又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我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因为一谈马上就会有人来攻击,很多人在批评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焦虑症,对我,这种批评就更多了”。

 


  “为什么我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因为一谈马上就会有人来攻击,很多人在批评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焦虑症,对我,这种批评就更多了”。

  莫言说诺奖

  新闻解读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接近诺奖的作家吗?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其实早在2006年,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就曾在访华时不吝言辞公开表示对莫言本人及其作品的厚爱,并预言称莫言将在不久的将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莫言本人的态度一直很隐晦,他只是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学奖,但是历史上也确实有很多作家缺席,像托尔斯泰、卡夫卡等都没有得过。同样在获奖作家里面,也存在我们不那么钦佩的作家。莫言还解释过自己不愿多谈此话题的原因,“因为一谈马上就会有人来攻击,很多人在批评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焦虑症,对我,这种批评就更多了。”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诺奖未颁莫言先火 诺贝尔奖需要“去魅”

  文/中国文化报

  不可否认,无论怎样的解读、关注和诠释,皆源于国人对诺奖的过度迷恋。毕竟,如果莫言获奖,那将是第一个被认可的国内诺奖获得者,其“正向价值”不可估量。迷恋诺奖可以谅解,但过度痴迷则大可不必。众所周知,在国内外,许多没获诺奖的作家的作品同样享誉世界、备受追捧,如托尔斯泰、卡夫卡、鲁迅等人。换言之,诺奖并非这个世界上衡量文学价值的唯一准绳。

  当务之急,不是对莫言能不能获奖的是非之辩,毕竟这自有论断,无需我们担忧,而是给诺奖“去魅”。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慕尼黑发表讲演,第一次使用了“去魅”(deenchanted)这个词。他当时的原话是:“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

  就现实状况而言,只要稍有人跟诺奖沾边,质疑就一窝蜂跟上。我们中的一些人一方面对诺奖垂涎三尺,另一方面却又对任何可能沾边诺奖的人抡起“道德大棒”,在人无完人的境况下,任何的道德大棒都是“实打实”的。唯有对诺奖“去魅”了,这些滑稽可笑的是是非非的论断,才不至于像如今这般汹涌,也才是一种正常的秩序伦理。

  无论莫言是否获奖中国都有所得

  对一位中国作家来说,一旦获得诺奖,名气将随之上涨,身价也随之提高,这些都是可以预料的,但是更多不易察觉的价值也可能被我们忽视。如果莫言获得诺奖,这绝不只是他个人的福音,同时还是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契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确实是全方位的,其中表现得最突出的无疑是经济交往,相对而言,文化交往的步子要显得慢一些。这种不同步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外界对中国的认知,面对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些国家的民众并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虽然,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上也展现过中国的形象广告,但是中国人的传统和价值观却很难浓缩在几帧画面里。同样,要想让世界深刻了解中国,也不能仅仅依靠姚明、李娜等几个只具商业价值的明星。

  外部世界要想全面了解中国,还应从文学上读懂中国。我们这样一个颇具分量的大国,应该有让世界熟知乃至敬仰的作家。莫言未必就是当代中国最优秀、最完美的作家,但他若获奖的话,他的作品却也可以成为让世界与中国人做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对外展示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不仅可以架起一座联系世界的心灵之桥,还可以为中国文学树立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国内一些人之所以不理解莫言会成为诺奖热门,是因为自觉国内文坛并不缺少与之比肩的作家,即便诺奖这次要轮到中国,也不该先由莫言去摘。无论这个奖项的评选程序有多么先进,对一个作家的评价必然不能摆脱主观性。

  回顾既往,诺贝尔文学奖确有遗珠之恨,像托尔斯泰、卡夫卡这样名垂史册的大家都没能成为这个奖项的得主,但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依然被世人看重,因为它对文学的评判有其固守的标准。与国内对文学的评判标准相比较,这个外部的标准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也树立了一个新维度。被一些读者认为很“土气”的莫言能得到世界的青睐,既有利于国内文学创作的多元化,也有利于价值渐趋多元的中国人增进包容,真正放下个人的成见,发现对方的优点。

  微言大义

  @崔永元(主持人):莫言被传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热门。希望他得奖,他配得上这个奖。

  @冯唐(诗人):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我心目中,莫言是个好小说家。第二,综合考虑,那么一个“政治正确”的奖给莫言可能性不大。第三,多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在一起,通过翻译作品评价一个好的中文小说家,非常可笑。

  @张颐武(北大教授):莫言是进入国际纯文学出版业最深的中国作家,作品每出来一两年后就有翻译,这是得诺奖最基本条件,中国无人有他这方面的影响。

  @ 陆琪(作家):诺贝尔奖这种事情,其实和谈恋爱差不多。旁人的意见都是废话,关键是你知道自己够好,他也知道你够好。

  个性写作 强烈肆意的个人风格

  莫言的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生蹼的祖先们》、《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等。莫言的文字让人知道什么叫暴力什么叫血腥什么叫变态什么叫魔幻什么叫妖魔横行的世界。

  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

  莫言说他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事实正是如此,作品里总是影影绰绰闪动日本美学的魅影,相比之下,马尔克斯的影响只是表面现象,看完他的小说总忍不住怀疑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嗜血魔王,是个恐怖的文字暴徒。

  他在《生蹼的祖先们》里大肆叫嚣“食草家族子孙拉得屎比进口香蕉漂亮为什么不能大声赞美”,这已经不止是间离而是对读者阅读快感对传统美学的赤裸裸的挑衅。

  莫言还喜欢描写牛马骡子之类的家畜,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用暧昧的笔调来写,仿佛那些东西不是畜生而是女人,让人觉得文字背后藏着一双恋兽色情狂的眼睛。

  莫言曾说文学是一种悲愤的抵抗,可是他的抵抗未免有些过火,抹煞了一切关怀和温情,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含蓄美被他全盘破坏,一切情绪全用魔鬼般的疯狂来展现。

  莫言喜欢大篇幅写景,写景中肆无忌惮的使用通感,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渲染,叫人看着触目惊心。

  莫言从不具体写性爱,《丰乳肥臀》被日本人当成黄书其实很冤枉,可是也不冤枉,他的书里没有赤裸裸的性描写却又远比性描写更刺激更可怕更邪恶的东西。

  改编电影 颠覆以往的中式美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那个思想“解冻”的特殊时代,以后会成长为“中国风”电影最佳代言人的张艺谋,就是藉着这部《红高粱》,把中国电影展示给了世界。他用一种全新的中国式审美吸引了全球瞩目,世人为之震撼的同时,亦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

  电影《红高粱》的编剧,就是山东高密走出的作家莫言。这部电影脱胎于莫言的同名中篇小说。1987年,小说《红高粱》曾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电影红高粱是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红高粱》是公认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在1987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一片赞誉,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对华语电影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所带来的思想冲击,都是任何影片所无法比拟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人,也是第一个将画面及色彩运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国导演,本片在国内被评为当时年度最佳华语片,也被法国最权威的影评刊物《电影手册》评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位,在2005年更是被金像奖票选为华语电影百年百大华语片第一位。《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作为原作者以及编剧的莫言,在回忆参与改编的往事时曾说:“改编我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

  莫言还坦言“当时国家有规定,小说的电影改编费是800元钱。我一开头不想参加改编”,然而就是这么一部他起初不想参与改编的文本,帮助他走向了中国,并一步步迈进了世界最优秀作家的行列。

  世界声誉 全球收获广泛认可

  在身陷“诺奖传闻”之前的莫言,已经斩获了多项国内外大奖

  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2001年《酒国》(法文版)获法国“Laure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

  2002年《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 ”;

  2004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4年3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4年12月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

  2005年12月被香港公开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2006年7月7日,日本福冈市政府宣布,把“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的大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是继巴金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作家。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

  当代中国作家中,在日本最有名的无疑是莫言,或许跟大江健三郎的极力推崇有关。

  众所周知,莫言最初是以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红高粱》的原作者,身份在日本为人所知的。回首往昔,电影夺得198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非仅仅是电影界的大事,也是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为世界所知的划时代的大事。而作家莫言因之在日本声名鹊起,可以说是既幸运又不幸的。不言而喻,幸运指的是能借助有强大传播效果的电影一举成名,然而同时他的名字又总会和电影同时被提起,这样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就有可能会流于肤浅。是否能够摆脱这样的局面只能看作家的实力,幸运的是在这以后莫言连续发表了多篇力作,又都被翻译成日语介绍过来,所以在日本,他成功地摆脱了上述困境,获得了稳定的评价。


  在世界上,莫言的作品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红高粱家族》有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檀香刑》有越南文、日文、意大利文、韩文、法文版本等等。今年刚完成的《生死疲劳》也已经与越南、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的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现正在翻译当中。许多国家还出版过莫言的多种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华声在线综合

netease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