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2020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时间:2019-06-23 20:0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陕西理大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具有硕士授予权最早的高校。目前全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7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拥有法律、教育、机械、能源动力、汉语国际教育、会计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硕士生导师350余名,各类硕士研究生1100余名。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总面积136.13万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和2个教学实训中心,65个本科专业, 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26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亿元。学校馆藏图书223.53万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3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9人,其中教授125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学校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学名师、青年科技新星等40余人。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建成了门类较完备的学科体系。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及其研究方向,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及研究与服务平台。近五年,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49项,发表学术论文10015篇,其中被SCI等四大索引收录1053篇,出版著作和教材603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2335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70项;获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研究生教育支持与投入力度。同时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并举办高层次导师论坛和学术讲座。学校为鼓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

当前,学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党的建设工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开展创建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报考须知

一、招生计划

我校2020年拟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420人,均为全日制(具体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给我校的招生计划为准)。

我校招收的202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为2年,其余学科专业学制均为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均在学校南校区。

二、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正式录取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20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同等学力考生不得跨学科报考,复试时需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同等学力考生不得跨学科报考,复试时需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5.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报考条件以国家有关规定为准。

6.按照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相关要求,对报考教育硕士的生源限制为: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或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任教师。

(2)教育硕士各专业领域生源,不得为大专(及以上)各类高校教师及工作人员。

(3)不接收同等学力身份的考生跨专业报考,复试时还需加试两门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