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拉扯中的考研“N战生”:越考越心慌,越考越不甘

时间:2022-12-28 20:3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上篇:越考越心慌,越考越不甘

一年一度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正在进行,考场上不乏“二战”“三战”乃至“五战”“六战”的“N战生”。近年来,随着考研持续升温,落榜生增多,“N战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在备考过程中往往没有正式工作,已从学校毕业却没有真正走入社会,年纪不小却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常常在振作和挫败中反复拉扯。

家庭支持减弱,经济压力大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人,录取人数110.7万人,录取率24.22%,这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落榜。半月谈记者发现,不少落榜生选择“二战”“三战”甚至“五战”“六战”。

27岁的王心悦从2017年到2021年共考研5次。“考研前3年没有收入,全靠家里支持。我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母亲平时打零工,父亲一直从事体力工作。”王心悦说,“父母对我一直考研不够理解,所以时常发生争执。”

“经济压力大,第4年我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为了省钱只能住在地下室。”王心悦说,不少一起备考的同学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或是家里不愿意支持,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学习,有些人甚至直接住在24小时营业的共享自习室里。

23岁的钱银银也表示,“二战”时家里并不支持。“妈妈觉得我‘一战’时那么辛苦还是没能考上,没有必要再浪费一年时间,希望我先去找一个工作,等工作稳定之后去考一个在职研究生,我却想一鼓作气考上研究生。”钱银银说。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难从家庭获得支持的考生,普遍面临着缺乏经济来源问题,同时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相对较少。即便能获得家庭支持的考生,跟家庭的联系也多关于金钱,普遍缺乏情感沟通和交流。

“父母很希望我再考一次,在他们的推动下,我参加了‘二战’备考。”考生王鑫告诉半月谈记者,家人的期待让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即使备考中遇到困难和压力,也不愿意和家人交流,害怕再次落榜辜负家人的支持。

学习生活在学校,管理有盲点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部分考生为了完成学校的升学率指标,向学校提交虚假的就业协议后继续留在学校备考,吃着学校的食堂、住着学校的宿舍、用着学校的教室,却成为学校管理的“盲区”。

“毕业时考研失败,又没有找工作,但学校要求提交有单位盖章的就业协议。我和室友就在宿舍楼下的打印店打印了一份就业协议,打印店再帮我们盖个章,一共只花了几块钱。”东北一所高校工商管理系2021级毕业生吴双说,学生提交了就业协议说明已就业了,学校就不用为该学生再操心了。

多名受访学生表示,为降低生活成本、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不少学生备考期间仍租住在学校宿舍,在学校食堂用餐,在学校教室学习,但由于他们不再是学校的在读学生,学校和老师不管他们。

“学校几乎不会管我们这一群人,这么多学生,也顾不过来。我们也因为没有考上研,不好意思跟其他同学交流。”湖南省一高校“二战”考生周博说。

不但部分备考生成为管理盲点,一些毕业生的个人档案和党员组织关系也成了“没娘的孩子”。

小敏2019年毕业后一直在浙江、河南两地备考,期间没有人联系她过组织生活或缴纳党费。“我分别联系了学校、家乡河南的人才交流中心和当地教育局,均未得到明确答复。几经辗转才得知,我的党员材料被存放在了家乡河南的人才交流中心。”小敏说。

“现居地的党支部表示需要介绍信才能接收我的党组织关系,联系学校后,学校只能给我开一个党员证明。”小敏说,但现居地党支部不接受,事情又搁置了。

常感孤独焦虑,心理状态差

“最近两年,报考我们学院的考研调剂人数从十几名骤升至上千名,但最终只有两三人能获得调剂名额。”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天嘉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对考研压力深有感触,“每一个考上的学生对导师都是千恩万谢,觉得终于上岸了”。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考研热”持续,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而院校扩招幅度较小,面临高强度学习和同辈竞争压力,“N战生”容易滋生多重心理问题,如孤独感、焦虑感、挫败感、失衡感等。

“二战”考东北财经大学失利的吴双说,自己两点一线备考,每天的日程只有睡觉和学习两件事,和外界接触很少,虽然还是“租用”寝室在学校学习,但周围都是学弟学妹,没什么朋友。“在自习室备考的时候,经常看到同是备考的同学和家人打着电话就哭了起来,我也哭过四五次,感到很孤独。”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