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代理人战争”:动因与运作方式

时间:2022-10-07 01:1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摘要】“代理人战争”的发生与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密切相关,是“赞助者”特别是核大国希望或者能够在不诉诸于直接军事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其“代理人”保护或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代理人战争”频发的原因在于其较高的“性价比”。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赞助者”主要是通过向“代理人”提供人力、军事装备、财政援助和其他非军事手段等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国家利益。此次乌克兰危机就是一场“代理人战争”。

【关键词】“赞助者” 乌克兰危机 “代理人战争”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代理人战争”是指“第三方为了自身利益而间接参与策动另外两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并为冲突一方提供军事、组织、资源、政治和其他支持”①,或者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所言,“‘代理人战争’指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两个国家试图利用第三国资源及其境内发生的军事行动以实现自身利益,发动这种战争的幌子是解决第三国的内部冲突”。②“代理人战争”的本质是大国维持或谋求霸权的战略工具。“代理人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冲突形式,有其自身的动因逻辑及特定的运作方式,持续多年的乌克兰内部冲突以及目前乌克兰危机就属于“代理人战争”。

“代理人战争”的参与者、动因逻辑及风险

“代理人战争”的关系类型。“代理人战争”中“赞助者”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一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赞助国”与另一个国家的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的特点是“赞助国”一般是具有资源和意识形态方面优势的超级大国,比如冷战时期苏联与古巴之间的代理关系。第二类是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叛乱团体、私营军事公司)之间的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不仅适用于超级大国,也适用于其他国家,比如伊朗就曾经成功推行代理战略,支持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下属的巴德尔武装组织来反对萨达姆政权。第三类关系是“赞助者”与“代理人”之间的逆向互动关系模式,即“代理人”在达到一定的实力之后,往往在不与“赞助者”协调的情况下就擅自采取行动,黎巴嫩什叶派政党真主党就有类似情况,该组织起源于黎巴嫩,后来被叙利亚和伊朗用作“代理人”,通过充当“代理人”,真主党在中东地区的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并与“赞助者”的关系从“代理人”变成了自主行动者。第四类是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代理关系,这在当今世界也不罕见,比如长期接受基地组织资助的恐怖组织“拉什卡—塔伊巴”就是例子。

“代理人战争”的动因逻辑。一方面,在当代,“代理人战争”频发首先与核武器的出现直接相关。核武器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战争的样式,核武器给冲突各方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使得核大国之间的直接冲突变得几乎不再可能;另一方面,大国之间的矛盾却丝毫未减,于是世界大国“保护其国家利益和实现意识形态优势的替代战略——大国策动或主导的风险较小的‘代理人战争’便出现了”③,并在实际上成为最常见的冲突形式。在冷战期间,美国或苏联支持某个地方势力或集团,以在全球棋盘上获得更有利的地位,这一时期,“代理人战争”是一种标准的冲突形式,无论是在安哥拉、尼加拉瓜还是在阿富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冷战结束后,“代理人战争”也是有增无减:叙利亚战争、利比亚内战及至目前的乌克兰危机,等等。

“代理人战争”发生的基本动因,是地缘政治对手或世界政治中的其他行为体(“赞助者”),希望或者能够在不诉诸于国家间直接军事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其“代理人”保护或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而“代理人”则需要从“赞助者”那里得到源源不断的军事、技术及政治支持以提高战争胜算,至少是确保阵地不失。比如,俄罗斯防空武器可以抵消一部分乌克兰政府军对乌克兰东部反政府武装的优势;也门胡塞武装能够凭借伊朗弹道导弹攻击和威胁沙特首都利雅得;美国在叙利亚通过高强度的密集空袭帮助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赶出了叙利亚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是该组织独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地缘政治对手通过“代理人”在第三国领土上相互厮杀,一般会具有多重目的:不仅要从军事上削弱地缘政治敌人的军事实力,而且要从经济上消耗其国力,同时还谋求给其制造内部问题乃至动摇其执政根基和破坏其国际声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代理人战争”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主要原因还在于:

标签: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