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公车改革奈何举步维艰

时间:2022-07-24 05:5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光明观察11月24日报道 昨天,《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近日媒体的报道是引用了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国家发改委此前只是对相关提案进行了回应,并没有新的文件出台。(11月23日 人民网)

该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是民革版本的《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但目前看到关于公车改革远远没有“时间表”,这就意味着这场公车改革或者将戛然而止,或者就是举步维艰进行中。关于公车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有的地方已经在尝试适合自身方式的改革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为什么从全国范围看,公车改革的大环境是一片混沌不明朗呢?这应该一起政策制定者的深思。

公车改革,之所以很难推进有两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公务员的特权思想和既得利益观念。从传统的封建思想遗毒开始,“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就一直长盛不衰。当官,尤其是当上大官之后一定要有坐骑。这样不仅彰显自己的身份,更重要的就是威风八面的姿态。而正是这样的官本位的思想和那些公车享有者的既得利益存在。在这么多年的来,公车改革一直踟蹰不前就是这个原因。当公车改革再次提上桌面的时候,面临的还是老的问题。即公车改革也有一个怪圈,精简之后,再次臃肿。犹如“帕金森定律”的逻辑一样,走不出这个怪圈去。

民革的提案中提出了公车改革的四大措施提案“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 ��、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可以说,面对着四大措施假如严格执行的话,公车改革即使不也会稳步推进下去,但关键的部分就是面对这样的举措,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其实,公车改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推行一项新的改革必定要吸收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国外,纵观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作出各项具体规定。这本身就是值得借鉴的原则,公车消耗的是纳税人的钱,必须秉持节约的原则,同样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只有在这样的大原则上进行公车的改革,才能让公车改革逐步走上正轨去。

而在国内也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目前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的公车改革。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公车集中管理则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第三类模式则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 ��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

由此可见,公车改革其实不是什么难题。说是难题,那么为什么已经形成了那种改革的三种模式。说是难题这是特权思想和既得利益在作怪。在中国,进行公车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再者就是吸收其他一些国内的成功的经验。在两者的结合下,公车改革的难题或被破解。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