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时间:2018-10-17 02:1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今年,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建所的第六十个年头。

  六十年风雨兼程,七一〇所的发展风华正盛。对这个国字号的企业而言,骨子里流淌的,有一半是宜昌的血液,另一半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献完青春献子孙”——带着人们对七一〇人的评价,记者走进这个肩负时代使命的研究所,探寻那些随着历史长河渐行渐远的峥嵘岁月,以及沉淀在时光卷轴中老一辈七一〇人的事迹。

  是他们,为祖国海防事业的日渐强大奉献了青春热血和智慧汗水;也是他们,为七一〇所发展积淀了珍贵的技术财富和精神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01

“你们不是不要我,

而是要为国防事业付出更多心血。”

  七一〇所1958年始建于上海市,历经三次搬迁,1963年搬迁至江苏省扬州市,1970年为支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七一〇所1000余职工和家属溯江而上,义无反顾地搬迁到宜昌江南的一个小山沟——艾家镇七里冲。那是一个三面环山、小溪贯通的小山沟,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符合进山、分散、隐蔽的战略选址要求。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不通公路,让老一辈的七一〇人吃了不少苦。

  当时国际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抓紧时间搞建设,七一〇所包括科研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和建筑工人们一起投入到火热的“三线建设”战斗中。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大战30天,拿下403”“苦战六昼夜,建成单身楼”“连战15日,修好备战路”……在“会战”中,从领导到职工都没有节假日,白天晚上三班倒,背水泥、扛石头、卸船装车,每顿三两馒头一碗菜汤,没有一分钱加班工资和施工补助,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

  就是这样一批“三线人”,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在一个小山沟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水通电,建成近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有专用实验室、科研办公大楼、试制工厂、学校、住宅、幼儿园、粮店、商店等。1971年3月,全所彻底从江苏扬州搬进七里冲,开始了长达20年的“三线”生活。

  一个山大人稀的穷山沟,突然来了1000多号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物资匮乏,职工们要在这里创业、搞科研,难度可想而知。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当时生产队供应蔬菜能力有限,职工们就萌生了自己开荒种菜的想法。山沟里耕地有限,不能和当地村民争地,职工们就爬到山上开荒,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狭长的田。水在山下水沟里,为了种菜,职工们不得不从山脚下挑水上山。生产生活需要用煤,职工们就自己学习打煤球,建起了小型打煤厂。

  山沟里的科研环境更是艰苦,以三个主体研究室为例,每个单位七八十人或近百人挤在一栋砖瓦结构的三层小楼里,它既是人员办公、产品研制试验的场地,也是器材、资料、杂物的存放地。那时,没有电脑、电视、空调这些现代电器,就连普通的电风扇、炭火盆也不是每个办公室、工作间都能配备。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生活的艰苦、科研的不便,倒没有吓退职工们,却苦了孩子们。有一位老职工回忆,她和爱人都在所里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出差,只好把女儿和儿子寄放在同事家里。儿子5年级时主动提出要独立生活。就这样,她的儿子从5年级开始就拿着家里的餐票,脖子上挂着钥匙,独立生活。当初儿子也不理解他们,在心里埋怨他们。直到工作以后,儿子才了解父母的不容易,和他们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们不是不要我,而是要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奋斗,付出更多的心血。”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有的同志把晋升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机会让给了下属;有的因长期出差在外地或忙于业务,无暇顾及儿女的学习教育,耽误了孩子的升学前程;有的因长期工作劳累和体力透支,落下了种种病根,过早离开了人世。

  献完青春献子孙。这些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春夏秋冬不停歇,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开拓、延续着七一〇所的科研事业。

02

“若我无法归来,请记得还清债务。”

  每一项军工任务的背后,都有很多英雄默默无闻的无私付出。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