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做平淡的教育,做温暖的教育 “第35个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盱眙县仇集中学教师徐海江

时间:2020-03-04 09:3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让教师成为最幸福的职业,让老师成为最幸福的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尊师重教,筑梦未来!

  今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35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庆祝新中国70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

  值此之际,中国江苏网教育频道面向全省征集好老师素材和稿件,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踊跃投稿或提供事迹人物线索。

  中国江苏网9月2日讯  15年前,徐海江怀揣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来到江苏盱眙工作,现任盱眙县河桥镇仇集中学电教主任。15年来,徐海江一直坚持扎根乡村教育,以不忘初心的热忱耕耘在乡村教育得乐土,以砥砺前行的韧劲坚守教育情怀!

  

做平淡的教育,做温暖的教育 “第35个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盱眙县仇集中学教师徐海江

  家乡,这么近,那么远

  2004年8月,徐海江远走他乡,从老家安徽芜湖来到了江苏盱眙,他被分配到盱眙县龙山中学,一个离县城5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学校,成为一名物理老师。这里交通不便,上一趟县城,要两个多小时,街道上只有零星的几个小商店,有钱也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

  芜湖,其实距离工作的地方并不远,“翻”过一座城——南京就到了。老家在南京的南边,学校在南京的北边。

  家乡,这么近,那么远!

  他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向父母表达问候,每年也只能在寒暑假才能回老家陪伴父母。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生活单调枯燥,这些生活现实让这个怀揣教书育人梦想的年轻人进退两难。

  

做平淡的教育,做温暖的教育 “第35个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盱眙县仇集中学教师徐海江

  山里的条件是艰苦的,但山里的人却是朴实、热情又大方的。听说学校来了一个外地新老师,村子里的村民们纷纷过来看望,跟他拉拉家常,争着邀请他来家里做客。特别是在节日里,他总会收到很多祝福和邀请,这让一个远离家乡的外地人,感受到温暖。慢慢地,徐海江觉得这里不再陌生,他似乎已经融入了这里生活。

  在学校,徐海江也尝到了初为人师的喜悦。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张张朴实的小脸,那一双双好学而又坚定的眼神,让他读懂了孩子们飞出大山的渴望。下课后,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孩子们聊外面的世界,聊书本里的故事。孩子们特别喜欢听这个个子不高、长得不帅但肚子里有“墨水”的物理老师谈天文地理,看着孩子们崇拜的眼神,徐海江下定决心,为了这些孩子的明天,他要留在乡村,做一名大山里的“筑梦人”。

  

做平淡的教育,做温暖的教育 “第35个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盱眙县仇集中学教师徐海江

  让留守儿童,不孤僻,快长大

  2013年的9月,徐海江接手了一个新班级,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叫兴跃(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下同)。兴跃性格孤僻,在班级里沉默寡言,家长很是为他担忧。

  徐海江在家访中了解到,兴跃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谋生,是一个典型的单亲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爷爷奶奶一大把年纪了还要起早摸黑地做工,兴跃就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的孩子。徐海江老师深知,唯有弥补缺失的亲情,才能慰藉孩子渴望关爱的心灵,才能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

  自从了解了兴跃的特殊情况以后,徐海江老师就对他特别关注,经常找他谈心,聊家里的事,聊学习的事,尝试着走进这个孩子的心里。一开始,兴跃还是有些拒绝的,但徐老师没有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渐渐地,兴跃和徐老师说话不那么拘谨了,有时还会主动找徐老师请教问题。徐老师用父亲般无声的爱,把兴跃从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的阳光大男孩。

  孩子的改变让家里人倍感欣慰,一家人特意赶到学校,向徐老师表示感谢。从爷爷含泪的目光中,徐老师深刻的体会到,孩子的积极转变,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着多么不可估量的价值啊!而对于一位人民教师来说,这是力所能及的事,是应尽的责任。他再一次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做平淡的教育,做温暖的教育 “第35个教师节系列报道”聚焦盱眙县仇集中学教师徐海江

  山村,山娃,山爸山妈

  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像兴跃这样的留守学生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每年都是与父母聚少离多,这使得他们幼小的心灵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2016年,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下,仇集中学实施了关爱留守儿童“1+2=1”工程,让每一个留守山娃都有自己的山爸和山妈。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