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时间:2019-11-06 23:0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林采宜、周俚君

  公共财政人均教育支出决定各国的公民受教育水平。目前中国人教育支出为920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中国70%成年公民的学历为小学、中学的重要原因。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北京、上海只要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0.2%和0.1%,就可以让公立教育覆盖80%的学前儿童。可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也。

  1. 公共财政人均教育支出决定各国的公民受教育水平。目前中国人教育支出为920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中国70%成年公民的学历为小学、中学的重要原因。

  2. 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劳动者生产效率。

  3. 面对老龄化叠加低出生率,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是中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人口红利。

  一、各国公共财政收支结构及教育支出总量水平

  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主要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比在11%左右,其中美国高达15.8%,日本仅8.2%分别为两个极端。在新兴国家中,中国、印度的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在13%-15%区间。从趋势来看,教育支出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占比逐渐上升,中国2003年公共财政开支中教育支出占比仅为12%,并于2018年升至14.6%。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从财政教育支出占各国GDP的比重来看,中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GDP仅3.6%,和美国6.0%及欧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二、人均教育支出决定各国受教育水平

  从总量看上,中国、印度的教育总支出并不少,但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中国30岁以下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约为920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国公民中小学、初中学历的人口占比超过7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是初中、高中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超70%。印度的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其文盲比例就高达41.4%。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三、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决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根据OECD对欧盟23国的平均测算数据,以高中学历收入水平为基准100,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者其相对收入越高,尤其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收入水平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横向比较来看,各国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之间相关性较高,人均GDP达4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其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大约在12年左右。由于人均教育支出较少,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印度为6.4年。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四、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 老龄化叠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滑,大幅提高了中国劳动力的抚养压力

  自200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突破7%以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的趋势下,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并未带来持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自2016年达到小高峰5.86‰后,自然增长率下滑至3.81‰的历史低位。根据联合国预测,至2100年,中国15-64岁的人口所承担的老年及儿童抚养比高达83.9%,甚至会略超过较发达国家。当前中国老年抚养比仅17%,面对未来将大幅上升的老年抚养比和低增速的新增人口,加大教育支出力度、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均劳动生产效率,是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动力的必要举措。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2. 城镇公立教育政策及供给的滞后,导致非户籍儿童(少年)在校率偏低

  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截至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达2.41亿。流动儿童主要跟随父母工作迁移,约80%以上集中在城镇地区,占全部城镇儿童总数的20%。鉴于城镇公立教育的供给是初期根据城镇当地人口增长预测计算的,并未考虑到流动人口的需求,因而造成了城镇公立教育的缺口,尤其是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15-17岁),受公立学校当地户籍优先政策的影响,非城镇户籍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3. 从民办教育渗透率来看,学前公立教育存在显著的供求缺口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