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国家统计局:“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显著

时间:2019-11-02 11:5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报告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政策效果显著。

以下为报告全文: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提高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口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统筹谋划,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趋势,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作出了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决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及人口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发展特征逐步转变

(一)人口总量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近14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高速增长阶段(1949—1970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缓慢,医疗条件落后,人口增长受到抑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改善,为人口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本保障。从1949年到1970年,我国人口由新中国成立时的5.4亿人增长到8.3亿人,二十年左右净增2.9亿人。除1960—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出现了短暂的负增长外,这一时期各年人口增长率普遍在2%以上,部分年份接近3%。

2.有调控增长阶段(1971—1980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增速出现明显下降,增长率由1971年的2.7%迅速下降至1980年的1.2%。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1971—1980年的净增人口数仍相当可观,全国总人口由8.5亿人增加到9.9亿人,净增1.3亿人。

3.增速回升阶段(1981—1990年)。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了十分严格的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率出现短暂回升,在1987年达到峰值1.7%。这一阶段全国总人口由1981年的10.0亿人增加到1990年的11.4亿人,净增1.4亿人,年均增长1585万人,略高于1971—1980年的1497万人。

4.平稳增长阶段(1991—2018年)。由于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以及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1991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稳步下降,最终在0.5%左右的增速上保持平稳。1991—2018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878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年均增长711万人,人口总量压力有所减轻,结构问题逐渐成为新时代关注的焦点。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两次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出生率为36.0‰,死亡率高达20.0‰,自然增长率为16.0‰,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恢复和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到1957年,人口死亡率已下降至10.8‰,自然增长率升至23.2‰,人均预期寿命升至57岁。伴随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较快实现了第一次转变,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生育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出现以出生率下降为主的第二次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保持较高的生育率水平,1949—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平均为33.9‰和20.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迅速下降,至1977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3.0以下,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出生率降至15‰以下,自然增长率降至8‰左右,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与现代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类似。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