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穿越屏幕的免费外教课

时间:2019-10-26 16:0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这似乎是“屏幕改变命运”的“外教版”。

  和去年成为舆论热点的成都七中网课班相似,同样是偏远地区学生通过在线课堂的方式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的故事。不过,主角变成了一群小学生与远隔重洋的外教。

  这个由新教育基金会资助的线上英语外教项目,2015年至今扩展到了全国16个省市的400多所学校,覆盖2.4万余名师生,集中于中国的三线城市以下地区。

  在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环境中,一周一节的外教直播课,到底能产生多少实际效果?

  在项目的第一个落地点河南孟州,实验班如今已增至5个。每当说起“改变”,这个偏僻县城的英语老师们总是不约而同地说——孩子的“素质提高了”,而不是“成绩提高了”。

  不再只关注提高应试分数,而更着眼兴趣和能力培养——屏幕对于推动教育公平的意义,或许还有更多想象空间,而后者,似乎更加贴近教育的本质。

  “原来英语课还能这么上”

  位于孟州市中心的韩愈小学,离上课还有10分钟。

  英语老师闫娜正在台上调试设备。近60个孩子不吵不闹,全都乖乖坐在位子上等待着,某种兴奋的情绪在空气中蔓延。

  上课铃响。但不知哪出了问题,屏幕上看得到画面,却听不到人声。闫娜赶忙打电话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学生们开始骚动,闫娜只得先带大家朗读。

  漫长的15分钟过去,屏幕才跳出一个新面孔,全班腾地把背挺直了。

  那头,外教笑着对镜头挥手说:How are you?(你好吗?)这头,学生大声又整齐地回答:I’m fine.Thank you,and you?(我很好,谢谢,你呢?)——网络终于正常了。

  相比传统课堂,直播课的确多了不少麻烦——课堂以外教为主,但中方英语老师必须在场,不仅要保证通讯正常,还要翻译、提示以及点名。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孩子必须一路小跑上台,靠近摄像头和话筒与外教交流。

  经过快两年的磨合,这堂课进行得很顺畅。学生们都已习惯这种课堂形式,上台后先向外教大方介绍自己,离开前还会挥手说goodbye(再见)。

  答对的话,外教会竖大拇指:“Very good!”(很好)答错了,外教会纠正错误,还是会说句“Good job!”(做得好)遇到表现突出的孩子,外教会热烈地鼓掌:“Wow,You are so smart!”(你真聪明)再在屏幕上发送一个大大的奖杯图案。

  第二天,另一所市区学校花园小学的外教课,与其说是英语课,倒更像体育课。

  “Everyone,get up!(大家,起立)”一开始,外教就在屏幕里摆出各种武术动作,发出怪叫。孩子们被逗得大笑,跟着模仿,把楼板跺得砰砰响,热身完毕才坐下。

  提问环节,几个男孩直接跑上讲台抢答。老师薛云霞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但举手的人实在是太多,她根本叫不过来。有的同学整堂课都举手不放,后排的为了让老师看到,干脆直接跪在板凳上。

  课堂的最高潮是孩子们答对之后和外教在线“击掌”,热闹得像运动会。

  “彻底放飞自我。”薛云霞课后笑着对我说,舞蹈、唱歌是每次都有的环节。“我也是带了外教课才知道,原来英语课还能这么上,能让孩子们这么喜欢。”

  然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搬到农村学校,又是另一番场景。大定小学、东小仇小学和韩园交通希望小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有的学生刚给自己取了英文名,还专门特制席卡或帽子作为课堂道具,尽管有些显然不能称为名字,比如Sunnyboy(阳光男孩)、Learn(学习),还有个男孩,误把Lincoln(林肯)写成了Lincoin。

  韩园交通希望小学四二班的学生本学期刚上外教课,显得格外紧张。外教抛来问题,中方老师询问五六遍也无人响应,最后只能硬点。

  一个坐在后排的男孩几次想举手,但最终还是默默把手放下。“为什么?”我课后问他。他害羞地挠头:“怕说错。”

  但不管自愿还是被迫上台,每个孩子回座位时,都是满脸笑容。“要是能跟外教说上话,学生能兴奋好几天。”东小仇小学校长薛红光说。

  “外教课起到一半以上的作用”

  在中国,英语外教并不是新鲜事物了。20世纪80年代仅仅在少数高校授课的外教,早已出现在中国大中城市的各级中小学,甚至早教培训班中。

  然而对大部分县城、乡镇和农村学生来说,外教依然是奢侈品。

  以孟州为例,这个人口仅40万左右的河南县城至今没有铁路,多年来与外界唯一的公共交通就是大巴车。坐车去距离最近的大城市洛阳,也需要一个半小时。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