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广东娃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时间:2019-10-26 15:0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上大学“梦想成真”

  力争本科高校地市全覆盖

  “广东孩子有更多机会读上好大学了!”2019年广东高校招生录取创下了新纪录,有30.3万名考生梦圆本科大学。

  为响应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未来3年全省新增8万个学位的号召,广东名牌高校纷纷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学位,其中华南农业大学本科计划招生1万人,比去年增加1000人;华南师范大学计划招生7020人,比去年增加626人;汕头大学扩招800人。

  上大学,曾是一代代广东人的渴望与梦想。

  1950年,广东仅13所普通高校,8000多名在校生。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广东53.02万名考生涌进考场,全省高校录取新生仅8752人。这段时间,广东高等教育资源稀少,大学生“凤毛麟角”。

  那一年,潮州的山村学校民办教师陈平原和代课老师吴承学成绩优异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多年后,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先后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觉得真的是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对于那场高考,陈平原这样回忆。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渴望持续在广东人心中翻腾。“当掉裤子也要办大学!”1983年深圳憋着一股劲在海湾边的荒地上建起深圳大学。与此同时,汕头桑浦山下,汕头大学也开始招收本科生。从这一年起,广东决定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每年递增8%以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大学运动”就此兴起,广州大学、五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等14所地方高校相继创办或合并成立。

  1999年,广东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等地开始探索建设地方特色的大学园区,其中广州大学城影响最大。“重新找出一大片土地作为新世纪广州高校建设的新园区,是历史交给广州市政府的使命。”广州原市委书记、市长林树森回忆,经过19个月的建设,10所大学、141幢大楼、2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广州大学城于2004年在小谷围岛上拔地而起。

  广州大学城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城”,落成使用15年来,为广东输出近60万大学毕业生。目前,广东共有普通高校154所、高校在校生196.3万人,19年间增加高校超过100所,高校在校生增长近6倍。

  扩容提质,令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再加速——

  2015年4月开始,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序幕正式拉开。这是广东率全国之先的创新举措,以“双高”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加速输出高水平人才、成果和新型研发机构。

  2018年1月,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出炉,一盘棋统筹公办本科高校,支持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特色发展。

  “我们派优秀干部和学科带头人驻点,实现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建共享。”不久前,广东工业大学干部张学理从广州出发,来到揭阳市,帮助当地加快筹建首所本科大学。

  这传递出信号,广东力争本科高校实现21个地市全覆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紧锣密鼓推进,将进一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后家门口也有好大学。

  “到2021年,我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304万—317万人,比2017年增加24万—3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以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学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输出更澎湃的动力。

  ■奋斗者说

  吴颖民:

  “那时大家都光着脚丫上课,菜地、海边都是我们的课堂”

  今年69岁的吴颖民是广东基础教育界的领军人物。过去,他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华师附中”)校长17年,奠定该校广东基础教育领跑者的地位。他退休后“重新出山”担任广州中学首任校长,改革创新举措备受期待。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接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教育,也接受下乡务农的艰苦磨炼;后来,他成为教师和校长,参与推动广东教育改革发展。70年来,他既沐浴阳光雨露,收获成长;又辛勤耕耘,留下足迹。

  “那时大家都光着脚丫上课,菜地、海边都是我们的课堂。”上世纪60年代,吴颖民初中时光在汕头一中度过。“那时学校条件简陋,整体教育资源缺乏,但德智体美劳育人内容丰富令我印象深刻。每周学唱一首歌,每个班负责一片菜地,每个人都有一两项擅长的运动,还参加过渡海及长距离渡江活动,这些都对人生态度和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