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协和中学108载 为基础教育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2019-10-26 13:5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协和中学108载 为基础教育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修远路上的协和学子

协和中学108载 为基础教育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是“协和人”的朝天小学校长孔虹(左一)、党支部书记张绍泉(左二)、副校长林健仪(右一)

协和中学108载 为基础教育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于1937年的有节门(1953年拍摄)

协和中学108载 为基础教育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协和正门入校园,往左走就是为了纪念廖奉灵校长的奉园,这里有她的雕像

文/何宁 蒋隽

开栏语

上周,广州第三批市属教育集团成立,其中广州市协和中学(以下简称“协和”)作为广州协和教育集团核心校,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现位于广州老西关西村的协和中学已走过108个春秋,见证了辛亥革命、八年抗战、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高速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磨练和洗礼。

这所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有着怎样的文化传承?在新时代要求教育均衡的背景下,协和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本报将从历史传承、生态校园、师生面貌、特色课程、育人理念五个篇章来讲述协和的故事。

“从教30年来,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底气得益于在广州市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市师’)打下的扎实功底。”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校长孔虹回忆起母校,说出了这番感慨。除孔虹外,朝天小学现任党支部书记张绍泉和副校长林健仪也毕业于市师,2001年市师转制高中,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市协和中学。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活跃在广东教坛的400余位在职中小学校长,都是“协和人”,被誉为广东中小学校长的“摇篮”、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

教育的坚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孔虹1984年报考市师时,火爆程度堪比现在小升初民校报考。“当年市师招收200多人,报考人数达3000多人。要经过笔试和面试,最后择优录取。”

林健仪比孔虹早三届入读市师,她记得那里的老师素质非常高,“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学心理学了,这在当时全国来说都是非常新的科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育老师陈成祖,他的体育课上得非常好,每节课的运动量很到位,各种技能方面的训练循序渐进,我们那时候真的是因为坚持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一年比一年好。”

孔虹很庆幸自己在市师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我在那里的五年真的是全面学习,不唯分数。我们全方位接触所有科目,就像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一样,到了后面大专那两年才开始往专业方向走。”除了素质教育外,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强化,也让市师毕业的学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就能迅速上手,课堂把控能力强,在授课的过程中能敏锐感知学生的反馈。

张绍泉1991年从市师毕业,是其第四届大专生,他那个年代,读师范的男生特别少,在学校的五年让他脱胎换骨,“生活和学习都非常有规律,整个人也变得有责任和担当。老师们亦师亦父亦友,对我们关怀备至,经常来宿舍看我们,还教我们叠被子。”

虽然毕业于不同届,但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蔡焯基,“我们很感谢这位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他至今仍在指导我们的工作,仍在关注朝天小学的发展。”

他们三人从市师毕业后都被裹挟进改革开放的浪潮,他们的同学也有放弃教书下海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但是他们一直坚守在基础教育第一线,默默地为广州基础教育做贡献。用张绍泉的话来说,是因为心中富有。“职业精神是师范给我们最牢固的根基,我们都是被协和堂里陶行知写的那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感动着。我们时刻都记得自己从哪来,不忘初心,贵在坚守。”

协和校训

尔识真理,真理释尔

协和的师范基因应追溯至1911年,美国幼儿教育家碧卢夫人来到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学校——“慈爱保姆传习所”。协和另一个源头,是1921年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在广州永汉路的光荣诞生,从此肩负起为华南地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使命。

1931年,廖奉灵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怀着崇高的教育使命成为协和首任华人校长,带领着协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